江雪:做教育業的特洛伊木馬
潘江雪用過去七年做了一件事,讓中國傳統上一直封閉的學校,向外界打開了大門。
至2014年底,已有1648家用于素質教育的“夢想中心”在全國各地的小學建成,覆蓋183萬小學生。潘江雪正在把這1648家夢想中心“開源”,目標是做成教育界的iTunes,把更多革新的力量順著這個橋頭堡引入孩子的世界。
這是一個在金融業打拼多年的女強人。2005年初為人母,這一年從招商證券(香港)董事的位子上退下來,投身教育,2007年創立“真愛夢想中國教育基金”。從2010到2014,連續四年蟬聯福布斯中國慈善基金榜第一名。
潘江雪如同一個雙面人。一面,帶著團隊在坎坷的教育慈善領域劈荊斬棘、遇魔降魔,如同一個羅剎。另一面,敏感而又虔誠的在內心深處不斷修正對人生的領悟,如同一尊修女。
1. 緣起川藏
2005年,在其佛學上師的推薦下,潘江雪到藏民聚居的四川甘孜做田野調查。在省道上停車稍息時,走來一個腰插藏刀的小伙。
當時四顧無人,潘江雪下意識的想關上車門。但沒來得及,小伙已站到面前,臉上一道長長的刀疤。潘江雪正緊張,同行的小女孩卻已微笑著拿出一瓶礦泉水遞上去。小伙也笑了,露出白牙齒,顯得木納而純樸。
潘江雪問他:你的家在哪里?
小伙指著腳下的路,說,就在這里。這條路原本是小伙的家。因為修公路,家被迫搬到另一個地方。他20歲,沒結婚。從5歲開始,每年有兩個月在這里挖蟲草。剩下的時間,就站在這里,看來往的車和人。由于年長了,眼睛不如小時候好,蟲草越難找到。蟲草本身也越少了。
潘江雪問:你去過上海嗎?
小伙說:沒去過。
潘江雪問:你想去嗎?
小伙說:想去??刹恢涝趺慈?,去了又能干什么。
潘江雪當下一陣心酸。這小伙正是此次川藏調研的一個縮影。
川藏地區的人一直過著貧窮卻獨立的生活。住在大自然中,種青稞,養牛,信賴并學習宗教,自給自足,田園牧歌。他們的生活本不需要跟城里人往來,也不需要錢這個東西。
一系列“現代化措施”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退耕還林,令他們能耕種的土地大量縮減,一年收成的土豆只能換來1200塊人民幣,是全家的收入。也不能再砍樹。
地方大修公路,令他們被迫放棄原來的家園,改遷它處。水庫、工廠、電力公司、汽車、游客,接踵而來,令這片原本寧靜的土地上慢慢有了各種垃圾、各式污染。
工業化、城市化,不可阻擋,氣勢洶洶到了家門口。但他們并沒準備好如何應對。
他們也能享受義務教育,但那不是祖輩的傳統。一家人都不識字,他們一直認為,上學無用。世世代代過著山清水秀、與世無爭的生活,從宗教里獲取信仰和快樂,跟懂不懂數學、物理、計算機沒關系。
一個老外在川藏地區做田野調查后,說,這里的孩子是處在“十字路口”的一代。原本的生活被打破了,卻還不知道如何開展新的生活。田園摧毀了,但城市的門還沒打開。漸漸失去做農活的能力,除此之外卻一無所長。這就是他們的十字路口。事實上,他們確實每天就腰插長刀站在公路上,看過往的人,看這片蟲草越發少的土地。不知道往哪里去。
這個現實,就是潘江雪生活的轉折點,也是她兩年后一手一腳建立起“夢想中心”的開端。她當時就有那么一股沖動,要帶給這些孩子城里的好東西,比如一間明亮的有色彩的教室、桌椅、很多有趣的關于外面世界的書、動畫片、投影儀以及電腦和互聯網。要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夢想,再逐步學會實現夢想的實際的技能。既然無法逃避城市化,就擁抱城市化,打開一扇窗。
2008年3月18號,坐落在四川馬爾康山邊第一間“夢想中心”開業。但就在四天前,拉薩發生打砸搶,蔓延到川北,軍車匯集,馬爾康也戒嚴。
那天潘江雪和伙伴們在夢想中心等待志愿者從縣城趕來,他們原本準備在這里同師生一起慶祝開業。可縣領導打電話囑咐志愿者們不能冒險離開酒店。她思緒萬千。
夜晚站在山上,潘江雪遠望城里。大卡車來來往往,成群的青年人嗷嗷叫,氣氛恐怖而詭異。潘江雪意識到身處一個矛盾的現實,心里是夢想,周遭是對抗。到底為什么,這些也上過學的卻憤怒的年輕人,要用生命去激烈抗爭。
曾經這是一片平靜謙和的土地。人們無欲無求,安于現狀。很多人,一生就是養牛、種青稞、挖蟲草,然后在某一年,把所有家當賣掉,全家人一起去一次徒步朝拜大昭寺的旅行。再兩手空空的回來。再重新開始種青稞、養牛。生活就是如此的輪回,堅定而虔誠。
潘江雪開始重新看待,經濟發展給中國到底帶來了什么。此前十多年,她是中國的金融精英,在北京、深圳、香港,大都市享受著經濟的繁榮。但在另一些地方,被打破的寧靜、極度的貧窮、膨脹的憤怒、脆弱的信任。
這是城里的“貴族”潘江雪不再只仰望天空,而開始腳踏實地的開端。伴隨著女兒的降生。也許偶然,也許必然,其實有很多人的生命軌跡,也是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開始徹底改變。
2.商業思維
位于馬爾康山區的第一間夢想中心,是潘江雪第一次面對招標、在地施工,歷時半年。
當時基金會出錢,當地幾家施工隊競標。但施工隊欺負她一個不懂施工的女人,相互串標。潘江雪就撇下他們,一個人沿著馬爾康縣城河邊,唯一的一條街道一直走,終于看見一家裝修公司的小門店。
老板小王是個漢人,說,在當地,他沒資格去競標。潘江雪就說,是我出錢,我想找誰就找誰。
一周后,又開了一次招標會。小王的報價是其它施工隊的一半。但當地教育局不同意,只能讓本地人的施工隊承包。潘江雪妥協,答應招聘兩家施工隊,一家是小王,一家當地施工隊。小王承包眼下這個夢想中心,當地施工隊承包第二家。
當時已是2007年10月底,很冷,很快就進了11月,凍土期,油漆開始結冰,連著大雪,不能施工。又拖延幾個月,新增了取暖費等各種開銷。
等房子改建完畢,把教學用品運進去的當天,潘江雪在上海接到司機電話,說大卡車進不了那條窄窄的山路,得把東西卸下來,用拖拉機載進去。這又多了1500的額外費用。
2008年3月第一家夢想中心建成,潘江雪就意識到,靠這種小米加步槍的方式,要在各個地方快速建好更多夢想中心,不可能。但她還不知道怎么辦。轉眼就到了5月12號,汶川大地震。這次災難意外的把潘江雪送上了她急需的另一次爬坡。
汶川地震,夢想中心所在的馬爾康也是災區。打電話過去,沒人接,再打給成都的志愿者,電話那頭泣不成聲。還沒等到官方消息的512當天,潘江雪們已意識到情況嚴重。幾個志愿者從各地匯集到她家,開始投入救災。負責籌集物資的人,在淘寶掃貨,把未來一個月能到貨的帳篷都掃下來。做Excel表,列出能想到的救災物資。
等東西到了,發現上海往成都的飛機都沒了。潘江雪直接到了東航辦公室,進去,坐下來,說,我們有救災物資,你告訴我怎么運。辦公室主任同情的看著她,說,我也不知道怎么運,現在航班是政府管控。
這時,東航安排飛行的總經理,一個高大男士,正好在辦公室里跟市應急辦打電話,他急著問,這么多東西,怎么運。潘江雪就立馬插進去問,然后應急辦就說,去民政局,開證明。
在上海民政局那條昏暗的走廊上,潘江雪撞上方國平局長。之前,潘江雪找民政局申請基金會的資質,兩人剛結識不久。當時方局長順勢對著堵在門口的記者說,看,這就是我們準備要批準的基金會的潘女士,她來申請救災證明。然后,沒任何背景的潘江雪既立刻開到了證明,不久后又拿到原本很難申請的基金會資質。潘江雪說,這就是因緣。
潘江雪就再去應急辦,查到成都的航班。那段時間,潘江雪每天都在網上公布上海到成都的每一次航班、時間、以及空余艙位。在東航問不到的信息,潘江雪都知道。每一天,德邦物流的卡車就載著滿滿的物資停在浦東和浦西之間,東航有艙位,就開向浦東,上航有艙位,就開向虹橋。
物資到了成都。卻發現無人領取。成都癱瘓了。各路人馬都想去汶川,但得有紅十字會開的路條。進汶川的路,斷了。
潘江雪找到在藏區的上師。上師介紹了幾位喇嘛。他們開著大卡車,繞行300公里,走當年紅軍走過的雪山和草地,先到馬爾康,再從馬爾康往回開到映秀。這是極危險的路程,旁邊是峭壁懸崖,隨時有余震、塌方,加油站缺油。潘江雪驚嘆于這些喇嘛,集勇氣、能力、以及堅毅于一身。
卡車是隨著第一批進映秀的武警車隊一起到達,前線反饋回來的信息讓潘江雪發現自己還是錯了。當時需要的不只是帳篷,更需要饅頭、水和醫療器械。大量跟隨武警進去救援的人,很多人自己反倒成了災民,他們也需要饅頭和水。
在上海,潘江雪通過火車運最后一批物資,遇到一個企業家,請潘江雪把他帶來的挖掘機一同運往災區。潘江雪就說,等你的挖掘機到了,幾天過去了,挖掘機還有用嗎?這句話像針一樣刺中了這位企業家。
一直在潘江雪身邊忙碌的一個志愿者,當時就“崩潰”了。她終于意識到,這么多人盡心竭力、沒日沒夜做的事,卻是浪費資源、浪費時間。她難以原諒自己。這個志愿者后來在醫院住了好長一段時間。
潘江雪認識到,做好事需要好方法,不是只有熱情就行。火速拿到批準,想盡辦法一路通關,最終卻于事無補。
正是這次“用生命換來的教訓”,啟發了之后潘江雪做公益基金的方法論:用商業化的管理思想經營慈善。
比如,汶川地震后第一時間要做的,是調用沃爾瑪或家樂福的采購以及物流總監。只有他們才知道,如何合理搭配物資,如何最快采購,如何最快送達災區。這是一個專業的系統的工程。
從2009年開始,潘江雪把夢想中心當做連鎖店來經營。她請一個朋友,新一佳百貨的總經理肖崗,他把夢想中心的建設分解成了12個標準化的步驟。設計和采購在上海,規定好每個中心所需的物資數量,然后打包運往各學校,當地配上幾個工人,按照六個圖文結合的施工手冊。幾天內,就能按部就班的把一個夢想中心建成。
后來,潘江雪在一次志愿者面試中見到麥德龍的采購總監,請她幫助優化供應鏈。從招標開始,到供應商篩選,再建一套ERP系統。每一家夢想中心的每一分錢的成本都能被追蹤。一間夢想中心,從到貨到竣工,從之前的幾個月縮減到25天?,F在,這個麥德龍的采購總監已是基金會的全職的建設總監。
財務也外包。專業的會計師事務以公益的形式免費為基金會做財務和審計。崗位設計、薪酬和績效考核,也外包給專業的人力資源公司怡安翰威特。怡安翰威特大中華區總經理后來成了基金會的監事。
正是如此,夢想中心得以從2008年3月的第一間,增長到2014年底的1648間。真愛夢想基金會的透明度,連續四年被福布斯評為第一。
3.精氣神
第一所夢想中心落成后不久,2008年4月,潘江雪去了紐約,她想再看一眼世貿。
2001年9月11日,早上9點,出差中的潘江雪從華盛頓飛往紐約。一個小時之前,幾個恐怖分子劫持了兩架同樣從華盛頓飛往紐約的飛機,撞向了世貿大樓。潘江雪在飛機上聽到了機長廣播劫持的消息。整個機艙都震住了,他們跟死神擦肩而過。
在紐約,去往自由女神雕像的船上,潘江雪意外撞上一個老朋友,一個中國金融機構的HR總監,他在紐約招人。潘江雪興致勃勃、一板一眼的跟朋友介紹自己現在干的新鮮事。當時,周圍站滿了人,都在聽潘江雪說話。
一周后,潘江雪收到一封郵件,來自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教授,要見一面。潘江雪后來才知道,這個老頭,是當今中國課程設計領域的泰斗。
崔允漷恰好就是在紐約游船上的一個游客。潘江雪熱情洋溢的幾十分鐘講話,崔允漷就站在她旁邊,卻一直插不上一句話。他暗暗記下潘江雪留給朋友的基金的名字,然后搜索,看到一篇博客,確定這不是個騙子,然后發來郵件。
崔允漷說,我為你感動,但也焦慮。孩子的教育、老師的培訓,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
幾個月后,崔允漷跟隨潘江雪到了馬爾康的夢想中心。在這間故意被涂成明黃色的能讓人感覺溫暖的教室外,崔允漷問,你知道一間學校里什么是被使用最多的嗎?潘江雪說,教室。崔允漷又問,那教室如何能成為教室呢?潘江雪答不上來。
崔允漷說,課程是靈魂,課程是教育價值觀的載體。
那一刻,課程這個東西,被植入潘江雪的心里。夢想中心的使命,從提供硬件變成了提供服務。崔允漷成為“夢想課程”的首席顧問,潘江雪開始到華師大聽課。他們相約,一同把夢想中心做成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實驗室。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約束下,中國大部分學生成了考試機器。上學,就是老師念筆記,學生記筆記,考試考筆記。蘋果的顏色是紅的,不能是黑的。在課堂上,老師只能顧及到尖子生和落后生,中間的沉默的大多數得不到關注。
在沒有互聯網之前,對知識的記憶是教育和考試的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但在互聯網時代,知識隨時可以在網上搜索出來,Google、百度成了人們的外化的知識庫,記憶知識開始不再被需要。理解、領悟、運用知識,更進一步,品質、精神的培養,才是這個時代教育和考試的目的。
潘江雪期望夢想中心的課程,能培養起學生的思考能力,再樹立起健全的人格。要給予每個學生以機會,以孩子為中心。夢想課程包括三部分:我是誰,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
教學的方式之一是主題式的合作式的學習。比如,如何從馬爾康去到上海。這里面要用到各種各樣的知識,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再取長補短整合起來,這里沒有標準答案,大家各有所長,可能都值得贊賞。
課程之一,是用Google Earth的駕駛器,去看高山、大海、叢林;看BBC錄制的,看Boston Big Dig,認識城市的高度和深度,以最直接的視角探尋一座城市。還有一門受阿里巴巴支持的網商課程,教孩子們把家鄉土特產通過互聯網賣出去。這些課程令孩子們眼界大開,興奮不已。
偏遠地區很多孩子是留守兒童,他們的心愿之一就是去父母工作的地方跟他們相聚。甚至有孩子,瞞著爺爺奶奶把家里雞蛋賣了錢,想一個人去一趟北京。
于是有了這么一個《去遠方》的夢想課程。孩子們分成小組,各自做一個預算為一萬塊錢的七天的旅行計劃。然后全國的所有小組PK,選出其中七個小組。再然后騰訊的“一起捐”公益項目和微信一起幫助眾籌到七萬塊錢,交到這七個小組的孩子手里,讓他們能真的走出去。
湖南吉首的一組小學生,去了一趟義烏的小商品城,買回一些禮物,然后在家鄉的集市把禮物賣掉,賺到983塊錢,再把錢捐給公益基金。一個孩子說,“沒想到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也能走出去。真的很難用語言來說清楚我們的感受?!?/p>
為教好課程,重點是培養當地學校的老師。比如,孩子的不真實,說謊,其實來自于父母老師心里已有一個標準答案。若與之不符,就是錯誤,是負面激勵,這樣孩子就學會了說謊,學會了虛偽。真實的基礎,是寬容。老師被培訓的要點之一就是要寬容。寬容的本質是尊重孩子的獨立。老師會被要求改變自己多年形成的機械式反應,不要說“yes but”,一定要說“yes and”。
為激勵老師,真愛夢想建立了“夢想銀行”,根據對老師講課的積分,兌換成出來培訓考察的機會。2014年,有六位老師去了埃及,2015年初八位老師去了馬來西亞。
在此之上,還要培訓校長、局長。教育這個長鏈條,其中任何一環斷了,夢想課程都可能夭折。2013年,真愛基金會在上海開始做了第一次40人的局長工作坊,研討、體驗、做工作計劃。
截至目前,夢想中心跟全國400個縣有合作,還爭取到一些教育局的“配資”。也就是教育局出錢,跟真愛夢想基金一起建夢想中心。2014年,教育局配資1500萬,占基金會捐贈總額的20%。這在中國,實在不易。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一次就拿出了1000萬,預備給該區所有的小學都建立夢想中心。有人反對,說不要一次投入太多,分批來。力主這個項目的區委書記王志峰就說,那如何決定誰的孩子晚一點再享受這個機會?有領導給王志峰說,大家都在搞引資搞建設,你不要不務正業。王志峰就給領導說,人心就是生產力,道德就是競爭力,我相信那些投資的人,一定是喜歡孩子們好好上學、家庭和睦、民風樸實的地方。
一般在上了三年的夢想課程,孩子的變化就會逐漸明顯。孩子開始把這些老師叫做“夢想老師”。以前在街上看見老師,孩子會躲起來。現在看見老師,會拉著媽媽的手走上去說,“媽媽,這是我們的夢想老師?!?/p>
有些孩子會因為喜歡這個夢想老師,而開始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其它課程。他們可能本不喜歡這個課程,而開始喜歡的原因是,“我喜歡這個老師”。
貴陽市花溪區華陽小學,上了四年夢想課程的一級孩子的成績明顯提高。校長劉秀麗告訴潘江雪,這些孩子進了初中,他們的老師跟校長說,你們華陽小學的孩子就是不一樣,他們自信,會獨立做決定,比如填初中志愿,很多孩子是自己決定。
當時華陽小學剛開始引入夢想課程,沒老師愿意去教。劉秀麗就自己去教。然后讓老師們來看。他們發現,有些平常不愛學習的孩子,在夢想課程上卻表現活潑。劉秀麗主動去給平均成績較差的班上夢想課程,一兩年后,這個班的成績超過了其它班級。現在,劉秀麗成了“總教頭”,有1/3的時間在全國各地培訓夢想老師。
一個孩子,之前放了學常跟同學一起去網吧玩游戲,但后來就不跟著去了。潘江雪跟他談心,他說,本來我就不想去,但大家都去,就只好跟著去。潘江雪問,你怎么跟同學們說呢。孩子說,我就說,你們喜歡去網吧,是你們的事,我不喜歡,我就不去了。學會say no,是夢想課程的一個模塊。
在內江桐梓壩小學教導主任黃小路老師告訴潘江雪,到了六年級,學校規定就要停掉夢想課程,讓學生全力以赴考初中??珊⒆觽儾淮饝?。然后投票,有93%的孩子選擇繼續學習夢想課程。一些上了初中的孩子會回到小學的夢想中心,他們說,還有些書沒看完。他們期望在初中也有夢想中心。
轉變的不僅是孩子,老師也會。
國際上有過調研,在現代社會,兩種職業最易枯竭。一個是護士,一個是老師。這兩種人群最容易把客戶做“非人格化處理”。當一個護士數年如一日的給無數人打針,她就再也不會在乎你痛不痛,每個病人都是一具木頭而已,她麻木了。
老師也如此。一個老師給潘江雪說過,“當你已經教了十多年,一樣的課程每三年就重復一輪,每一輪要重復的說上六次,同樣的題目要看幾百人次……這種感覺只能用惡心來形容?!?/p>
香港中文大學一位博士做過調研,夢想課程的老師們,雖然也有備課壓力,工作量也多了,但他們感覺視野擴展了,也更感受到幸福。當學生在這里不再面對唯一的答案,可以暢所欲言,隨心而笑;他們所面對的老師會感同身受。
潘江雪的感觸是,教育是相互的,你帶給孩子什么,孩子就帶給你什么。而這,是這些鄉村老師們即使在應試教育的大框框下,還能堅持為夢想課程付出的根本。
4. 木馬成型
做慈善,本是發自人心之善。但在現實里,卻要跟人性的貪婪和虛偽斗爭。這恐怕是做慈善之最大悖論。
夢想中心由真愛夢想基金會提供硬件、課程、對老師培訓,由當地學校提供老師。但不是所有學校都愿意提供老師,不少學校一開始就是只想要硬件,等價值10萬的硬件到位,就不再理睬。
真愛夢想從2011年開始建立選點流程。之前,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建夢想中心。之后,認可哪里,才去哪里。
想建夢想中心的學校,校長先填一份故意設計得既長又復雜的書面問卷。以此篩選出靠譜的校長后,再做一個半小時以上的電話面試。這很容易判別出,到底是不是校長本人做的書面問卷。不少校長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并不真實。最后是實地走訪,看學校,順便宣講,有時會帶上基金的捐贈人。三輪下來會篩掉一大批。
這讓很多基金會的志愿者和捐贈人難受。很多他們實地考察并推薦的學校落選,覺得沒面子。潘江雪規定,不管誰推薦的學校,一定要經過篩選,包括她自己。
把2011年前后數據做對比,經過篩選的學校明顯好于以往。運營不好的學校,往往是受災區。因為受災,容易獲得捐贈,但自立性不夠。錢來得越容易,自己越不努力,硬件都不好好用。不少這些學校,是潘江雪自己挑選的。
真愛夢想基金會最初就確立了“幫助自助者”的原則。潘江雪把這句話印在自己名片上。
下一個關口是老師。
夢想中心數量多,建在各地,要掌握教學質量,潘江雪首先用的是開課率的指標,并靠積分來挑選出國培訓的老師。但后來發現有造假。為了積分,老師會虛報數量。
然后在夢想中心安裝攝像頭,隨時監控。但越發多的學校不開攝像頭,各有各的理由。老師也會抱怨,說感覺象被監視?;饍炔康耐乱步o壓力,說信任比幫助更重要。攝像頭就統一拆掉了。
然后用上博客,讓老師把上課的圖文和感受上傳,捐贈人也能看到,覺得滿意。后來博客不流行了,就模仿微博,做了夢想盒子。再然后,微博不流行了,就把夢想盒子改成微信版本。一路跟著自媒體的發展走。
但還是不夠。一次抽查的數據,有8%的課程作假。潘江雪覺得難以接受。之前一學期的積分服務因此被停掉了,堅持要搞清楚再繼續。這又令大部分誠實的老師受傷。
到現在,欺詐的問題也沒完全解決。潘江雪意識到,無論這幫人有多聰明,也不可能解決。就像淘寶一直有假貨,這是社會大環境的誠信問題。
即便開課率有100%的真實,也不代表學生就真的成長了。開課率相當于一個企業常用的KPI,只是這個機構運營效率的參數之一。運營的效率,跟素質教育的質量,本質不同。并且,一個有1648個分店的龐大的連鎖機構,是不是在一兩年里,靠一兩個KPI就能運營好呢?
潘江雪打算慢下來,把諸如增長率這樣的KPI有意控制住。她開始從之前大為受益的商業思維再轉向。
看本質,教育不是商業,不是工業,不是流水線和標準化。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個體。潘江雪覺得,教育的本質,是農業,一分汗一分糧,急不得。從商業轉為農業,要從之前的西裝領帶的專業人士,變成傻大黑粗的農民。
在之前的教育局長工作坊上,大家畫一張春天的圖。有人說,樹木就是孩子。潘江雪說,樹木是老師,我們服務的對象就是老師,讓他們都長成參天大樹。有人說,真愛夢想就是太陽。潘江雪說,孩子是太陽,沒有孩子,就沒有老師。潘江雪曾以為自己是土壤,但后來覺得,社會才是土壤,而自己是風。風是鼓動者,要把合適的氣候鼓動出來,建立一個生態系統。
2015年,潘江雪為真愛夢想的定調,從效率優先轉向到多樣性優先。從建立許多的單個的夢想中心,到建立一個生態服務系統。
之前,潘江雪是個傳統的商業精英,她潛意識里,自認為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一切事?!妒Э亍泛汀禪型理論》兩本書,以及在監控老師上的挫折,讓她意識到,世界變了,之前希望構建嚴密的中控系統,期望商業化的KPI能解決問題,但看來只有構建開放的生態才可能解決問題。
之前,基金會是由不同的職能部門構成。從選點,到培訓,再到運營。從兩年前,開始打通各個職能,改為閉環的獨立的小團隊,以主要捐贈人的來源地北京、上海、深圳分為三隊。各個團隊,想要做的嘗試,自己去摸。之前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不理解和不配合,現在就少了。
在此基礎上,做到兩個“開源”。
第一,教育開源。
夢想課程不能只自己研發,向全球引入課程。一個來自香港的叫“共創成長路”的課程,正在貴陽試點。這是香港賽馬會資助香港四所大學頂級教授,花了10年時間和10億港幣做的心理學課程,針對城市青年越發普遍的確認動力、懦弱、網癮、反社會等等問題。這個課程在全球心理學界享有盛譽,正在最終定稿中。
其次,讓父母也進入夢想課堂。一個孩子教育的成敗,決定的力量更在父母而不是老師。老師教的跟父母教的如果不同,孩子就會困惑甚至逆反。父母不改變,反倒成為素質教育的障礙。越是年幼的孩子,父母的影響越大。有些夢想中心會在每周五專門開設“家長課堂”,把父母納入到這個體系里來。
第二,人才開源。
讓捐贈人走進課堂,不論好的還是不好的,都讓捐贈人看到。看到了,才理解這是個艱巨的事。看到效果,才會繼續支持。
一個捐贈人牛曉,去年剛在美國生孩子回來,還在坐月子期間,跟到甘肅貧困山區的會寧縣,親身看了夢想課程和教練計劃,情感被觸動。她給潘江雪說,“我現在知道你們干的是一件什么事,但你們還沒做好,我知道怎么做,我必須來幫你?!爆F在,她成了不拿工資但要承擔基金會北區所有KPI的全職志愿者總監。
潘江雪想把夢想中心做成的最終版本,是素質教育的iTunes。現在的1648家夢想中心,就是1648個終端,有pad、有書、有老師、有孩子,只要有能力為這群人提供服務的,無論是技術還是課程,無論來自企業還是政府,都可接入。這一步,可能令夢想中心成為中國最大的素質教育提供商。
1648個夢想中心,相當于嵌入學校的特洛伊木馬。把這個服務體系開放,把社會資源整合進來,在統一的頻率上振動,有可能帶動中國素質教育的一場運動。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執行秘書長竇瑞剛講過一個故事。在深圳一次跟教育相關的會上,教育局的人向某個書記匯報新一年要做的各種改革,書記就說,你們改了這么多年,改出什么來了嗎,你們就把一個學校拿出去,不要管它,看它自己能長成什么樣。這就是后來深圳市政府和騰訊聯手管理“明德中學”的開端。
從體制內發生變革,并不容易。需要跨界的力量,由外而生。夢想中心的大意義,在于傳統上相對封閉的學校開始打開大門。企業的培訓、全球的經驗、公益的元素、愛的力量,從單點的師范學校,到聯合幾個學校的示范區,建立根據地,再連成片。當小社群進化到大社群,更多勢能會釋放。
潘江雪自知,這個設想的最大的瓶頸,是自己,要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成就一個平臺。潘江雪是一個傳統所謂的精英,根據自己的經驗評價一切事,形成了固化的思路,凡事先批判,選擇性傾聽,由此聽不到真正的聲音。
她需要向相反的一面轉變。豎起耳朵、彎下腰、為人服務的農民,而不是張開嘴、高高在上、提供答案的精英。
5. 女兒和愛人
潘江雪的女兒之前在公立學校。寫的作文是傳統套路,比如“小明”今天做了什么好事,體現了什么優秀品質。之后女兒轉到一所國際學校。作文的套路變了。沒什么中心思想,真實地記錄感受和細節,比如小區院子里的蟲子、烏龜、狗的故事。老師的評語是,“你是個有趣的小姑娘?!迸畠汉团私┒紴榇碎_心。
之前,潘江雪是個苛刻的母親。自己上學時是學霸,工作時很出色。下意識認為,孩子的成績是跟自己的榮辱連在一起的。女兒不努力,就是笨;女兒作業做不好,就是自己做不好,就要幫她做好,一定不能被老師叫去批評。愛人Toni看不慣,問她:學習到底是誰的事?
潘江雪后來意識到,自己沒把女兒當人看,她只是證明自己成就的一臺機器。在商界里打拼的經歷,讓功利心深入骨髓,再被帶進家庭。只在乎結果,不在乎過程,在乎數字,不在乎體驗。
潘江雪現在的想法是,盡量給女兒一個愿意學習的環境,幫她找方法喜歡上學習,若女兒還是不愿意,就算了。女兒頑皮膽大,最喜歡穿著雨靴到小區的池塘里抓魚蝦烏龜。小區每一個地方的深淺她都知道。
潘江雪問:你考不上大學怎么辦。女兒說:我想幫助老人,要做一個養老院,等你老了,我就唱歌、跳舞、做飯給你吃。女兒第一次做飯,是雞蛋西紅柿面,潘江雪覺得很好吃。
自從做夢想中心,潘江雪常把女兒帶到偏遠地區的小學去。把女兒丟在操場,她自己去辦事。等回來時,已經不認識女兒了,只見一個全身都臟掉的野丫頭。女兒說,我知道你在做一件幫助其它孩子的事。
潘江雪的愛人Toni,幾年前創立承泰信息技術公司并擔任CEO。兩人個性不同。Toni穩重,凡事想長遠。潘江雪行動力強,想到事馬上就干,要所見即所得。之前,潘江雪覺得Toni慢。后來覺得,他的事實際做出來并不慢。
Toni不是個普通的商人。他為承泰建立了一套民主化到極端的機制。作為CEO,Toni沒決策權。決策權是5人的決策小組集體決策,一人一票。凡是加入承泰的員工,都不會被辭退,老板們擁有的唯一的權利,是為員工調崗。正式員工都擁有股份。
當時,作為承泰股東的潘江雪不同意這么做,她說,憑什么,你是老板,你沒必要分享權利。潘江雪骨子里覺得,權威決策是最有效率的,這個社會本來就是金字塔式的。但Toni很堅持。
一開始,員工都以為Toni是玩假的,覺得不可能,表決時也不認真,或者不參與。但當真的有人第一次說不,就算是Toni苦口婆心想說服的項目,就真的停下來了,員工開始相信,老板是來真的。
潘江雪就說,你效率太低,換了我,三下五除二早干完了。Toni就說,他們不理解,就表示還沒到做這個事的時候。Toni花大量的時間去跟底層的年輕人溝通,談工作,談人生,對于有些員工,Toni甚至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個老頭。
潘江雪就在旁邊看著Toni的實踐。兩年過去,親眼看著承泰的士氣和決策能力不斷提高,看到人的變化,人心的變化。潘江雪說,現在的承泰,幾乎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純潔組織,別說壞的做法,就連壞的想法都不好意思說出來。
在承泰發不出工資的時候,Toni跟員工說,賬上這些錢,若發工資,就給不了供應商,若給了供應商,就發不出工資,大家自己選。有員工流著淚把自己的錢拿出來。
潘江雪說,以她的背景和履歷,是很難被改造的。但Toni和承泰的實踐,確實多少改變了她。從之前的金字塔管理的信徒,到現在的相信團隊的力量。兩個人常辯論,有時Toni就忽然對潘江雪說,看,你又想成為上帝,若沒有平等心,你對人的幫助不過是施舍,你不能給人帶來動力。Toni常說,互聯網來了,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到,更多的共振會發生。
這種思維,正是夢想中心能否成為一個開源平臺,把各種營養和能量導入到體制內學校,以至于形成一場運動的關鍵。
Toni打坐二十年,有靜氣。他在最近信了基督教。Toni認為,基督教能對治當下商業的浮躁?,F代社會追求效率和聰明,基督的核心,是愛和寬恕。在現實的人間,常常因為求效率而忽略了關愛,求聰明而忘記了善良,哪怕是在親屬之間?;侥苎a上這一環,基督看中關系本身,關系的底座是愛。沒什么問題,是愛不能解決的。
潘江雪對此深有共鳴。教育的底座就是愛。沒有愛,教育只是工具。有沒有愛,孩子能感受出來。
潘江雪常會想起一個人和一本書,特雷莎修女的《活著就是愛》,這能幫她把時常焦躁的心靜下來。潘江雪想,一個修女,沒有金融業的背景,沒有可參照的管理經驗,憑什么能創造全球最大的慈善組織,能獲得四億美金的捐贈,憑什么獲得諾貝爾獎,贏得那么多人朝圣般的拜見。
一個慈善組織,也許短期可以從商業上獲取助推,但只是在術的層面。道若不存在,所有的術都可能是曇花一現。作為一個做教育的慈善組織,它的道應該是什么?
《黑客帝國》是潘江雪最喜歡的影片,每年都要跟Toni一起把三部曲連著看一遍。兩個人討論,人若完全跟機器融合之后,活著的意義在哪里?我們的內心深處到底相信什么?
答案也許就在特蕾莎修女的那本書里,就在Toni所說的基督的內核里。慈善是愛,教育也是愛,因為愛而連接,喚醒每個人身上原本已經存在的愛。
潘江雪郵箱:20050601(a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