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宿,這家和BAT同時創業的CDN之王做錯了什么?
引子
最好的時候,網宿科技是A股“第一高價股”,141元的股價比國酒茅臺還風光。3年后,盡管市場需求猛增,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預計同比最高下降30%。從擊敗“市場霸主”藍汛通信到被云計算企業圍攻,在技術和市場雙重變化的浪潮里,網宿做對了什么?又做錯了什么?
2 年時間,股價坐了過山車
“電腦升級的最有效方法是加內存,CDN可以看做是互聯網的內存。把網站的內容盡可能推送到距離用戶最近的節點,用戶訪問速度提升立竿見影。”
起源于美國的CDN服務,現在是中國IT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之一。
2017年3月29日,云計算公司阿里云整合優酷的資源再次發動降價,宣布CDN服務降價35%。次日,網宿的股價應聲大跌5.98%,創下新低。而半個月前,在高管減持、高轉送以及業績預虧信號的共同作用下,網宿已經歷一輪跌停。以市值計,該公司從去年7月的580多億,跌到320億左右。
網宿科技2016年8月至今的市值走勢圖,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
網宿做對了什么
2000年,福建集美大學水產學院電子儀器廠退休職工陳寶珍和海歸周艾鈞以200萬元資金注冊公司(1998年騰訊成立、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2000年百度成立),進入IDC市場。創辦4年后,這家嗅覺靈敏的公司大舉投入CDN并不斷加碼。
CDN是典型的資源型生意。服務商在全國各地建設節點,從運營商買入帶寬,一倒手就可以掙錢,市場售價是成本價的好幾倍。隨著中國互聯網步入黃金時代,藍汛、帝聯、網宿等服務商悶聲發大財。
“上市”成了這個市場的篩選器。2009年10月,網宿科技登陸創業板。一年后藍汛通信登陸美股納斯達克。不過,“兩強”很快上演了截然相反的劇情。藍汛股價一路下跌,網宿科技股價則在三年的低迷后一路攀升。
在美國市場,有Akamai這樣的全球老大作為標桿,藍汛很難獲得高估值。在創業板的網宿則憑借A股“唯一從事互聯網加速服務”的概念,發展得順風順水。兩家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差距,又進一步映射到產業市場上。2014年開始,網宿在營收規模、市場占有率等指標上全面領先藍汛。2016年全年,藍汛毛虧損人民幣530萬元,網宿則實現凈利潤12.5億。
CDN在網宿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從2006年CDN營收占總營收比例的12.99%到2016年的90%,其毛利潤最高時可達43.8%;2015年凈利潤同比增長71.87%。相較之下即便BAT都無法達到同等的增長率。反映在股價上,從2013年1月4日的16元,一路飆升到2014年初的141元,超越國酒茅臺,成為A股“第一高價股”。
很明顯,A股投資者愿意為唯一從事“互聯網加速服務”等概念買單。網宿在殺入CDN以及在哪上市的關鍵道路上,走對了重要的一步。
危機來了
市場在悄然發生變化。
傳統的CDN并不是大眾化服務。以網宿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其員工數為3000多人,客戶約3000多家。為了服務好這些大型企業,網宿采取了配備龐大的客戶經理團隊貼身跟進的戰略,其價格由背靠背地談判來決定,并不透明。這為CDN廠商帶來了高溢價的可能。
很明顯,同行里沒有人能夠建立起與網宿規模相稱的龐大銷售隊伍,如果沒有“異類”出現,這個行業將一直如此運行。
新需求出現了。大量的創業公司、互聯網公司同樣需要網絡加速服務。然而出于種種原因,這些新興客戶群體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一部分大型互聯網公司開始自籌自建,因為業務需求驅動的規模增長帶來的效果異常顯著,很快這些自建的互聯網公司在CDN體量上已經相當可觀。
“異類”也隨之出現。互聯網公司上演了“演而優則仕”。原本是自建自用的廠商轉而對市場輸出服務,切入點就是創業公司、小企業乃至個人用戶。2014年,淘寶CDN團隊整合進阿里云,攻勢猛烈的這家云計算公司在2015年5月宣布大幅降價并劃出了行業透明價,放言“未來不存在獨立的垂直CDN廠商”。隨后七牛云、騰訊云紛紛跟進降價。
這是云計算公司對CDN市場的“第一次進攻”。網宿通過媒體回應,云計算公司只有小客戶,無需擔憂。
第一批選擇云CDN的客戶可能是盲目的,不過大家很快明白CDN服務的可替代性極強。不少大企業選購傳統廠商服務的同時選了云廠商做“備胎”,以做災備。然而突出的性價比讓微博、芒果TV、Gif快手等大客戶用腳投了票。
“從最容易上手的CDN服務開始,先讓客戶體驗,然后推薦云計算、數據庫和存儲服務,最終整體的優勢足以打動客戶。”一位云計算公司架構師描繪了通常企業上云的路徑:CDN更像是一道開胃菜。
一個是盈利主業,且戰且守。一個是餐前甜點,一路猛攻。這兩類公司對CDN的不同定位隱隱泛出CDN市場的前景。
形勢急轉直下。
自2016年8月以來,網宿科技的股價一路下跌,即使有幾次短暫反彈,股價剛剛突破30日均線,便又掉頭下跌。2017年3月14日,網宿一口氣公布了不及預期的年報和一季度業績預告、高轉送、大股東減持計劃等事項,其股價當日跌幅9.91%。
“新的友商加入,行業競爭比以前激烈,生產價格進行比較大的調整,使得毛利率水平有比較大的下降,導致公司利潤預期降低。”上市公司幾乎都會避免對投資者承認自己的劣勢,但網宿科技董事長劉成彥卻在2016年財報電話會上承認來自 “友商”的壓力。“原來是比較盈利的項目,但由于競爭對手價格很低,目前變成微利的狀況。年底具體是什么情況,還沒估算。”
機構席位與深股通資金均出現了大幅度出逃。在3月14日當日,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證券營業部高居網宿科技賣一位置,賣出金額超過5億元,占全天總成交的10.47%。
2017年3月30日,也就是阿里云再次宣布大幅降價后,網宿股價創下年內新低,收盤報價40.23元。公司市值也從去年7月的580億左右,跌到320多億。
網宿科技上市以來的市值走勢圖,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
云計算公司的高維優勢
一個并不新鮮的市場為什么被攪動乃至顛覆?
一位前CDN廠商人士表示,兩者的競爭并不對稱,價值鏈和客戶群都在向云廠商傾斜。
從產品角度看,CDN廠商的看家本領單一,多年來主業很難找到技術層面的突破,增長基本看天吃飯(即隨互聯網對流量的需求而定)。與之相比,云計算廠商上有云服務器,下有視頻、存儲等解決方案,和CDN一起構成“一條龍”服務,使用更加方便、接口一致、管理容易。
CDN廠商內部也是充滿了糾結,依靠貼身服務能獲得高溢價,但也很難實現客戶數的指數級增長,因此增長主要依賴于每個客戶的付費量增長。如果要去承接長尾的小客戶,那就需要透明價格的平臺式服務,但又不可避免影響存量客戶。如何取舍平衡是擺在這些廠商面前棘手的難題。無論如何,云廠商卻不可避免地用價格帶來了“傷害”。
長遠看,隱患更大,因為新增用戶大都在上游被截留。大多數客戶首先會選擇云計算服務(計算是第一需求,CDN是增值服務),等到需要用CDN的時候則自然地用了。因為災備等原因,存量客戶則被不斷分流,此消彼長趨勢明顯。
令CDN服務商如芒在背的,還有價格戰。為了擴大市場規模,云計算企業可以采取激進的價格策略,因為CDN只是云計算企業上百個產品之一。跟還是不跟?這對背負利潤壓力的服務商來說,更是兩難選擇。
“CDN廠商自然有他的長處,比如說貼身服務,比如說和大客戶的良好關系以及一些細分領域的技術積累。但從宏觀層面來看,云計算廠商擁有更多的籌碼,如果兩類企業對擂,會出現不對稱競爭,你夠不到他,他做點什么你都難受。”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反擊打在棉花上了嗎?
誰都沒有坐以待斃,決策也相當直接:逆向殺進對手老巢——做云計算。
據報道,網宿科技在2015年確立了以成為全球一流云服務公司的戰略目標,這為公司投資者注入了強烈的信心。2016年12月,網宿收購了兩家云計算公司——1240萬元購買綠星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100%股權;900萬元收購深圳綠色云圖科技有限公司剩余30%股權。公司另一個與云相關的項目是“社區云”。據2016年年報,僅2016年在“社區云”項目投入資金超過3.57億元。
不得不說,云計算概念受到股市極度歡迎。不過,這些動作在云計算市場連毛毛雨都算不上。對比友商的投資:2014年,雷軍承諾金山集團將在三到五年內向金山云投入十億美元;2015年7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對旗下阿里云戰略增資60億元(約折合10億美元);9月,騰訊宣布將投入20億元用于發展云計算。
業內人士大多認為,公共云計算是一個高門檻、高投入、高收益的市場,最終存活下來的玩家不會超過3個。行業競爭之激烈使得不少云計算公司的目標只是擠進前三。
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逆向殺入“云計算”贏面有多大?
此前網宿停牌,市場一度傳聞其將收購某家云計算創業公司,而真實動作是計劃以305億盧布購買俄羅斯運營商CDN-VIDEO公司70%的股權,以12.74億元購買韓國最大CDN企業CDNetworks 97.8%的股權。似乎網宿也沒有執意于云計算,又開啟了新戰略:“全球化”。
劉成彥坦言,公司的社區云以及云計算“還是一個比較起始的狀態,今年社區云以及云計算都不會以量作為目標。”而網宿當前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化公司”。
然而,國際化也不一定美麗。根據浙商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韓國的CDNW公司的近幾年的營收收入、營業利潤、毛利率逐漸下滑。
此外,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并不小。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內容分發網絡(CDN)白皮書(2015年)》顯示,全球市場排名分別是Akamai(41.4%)、Amazon CloudFront(11.9%)、EdGECAst(8.2%)、FASTlyCDN(6.7%)和 CloudFare(3.9%)。尚無中國企業擠入前列。
有趣的是,垂直CDN廠商被云計算公司圍攻并不是中國特色。曾經的國際市場老大Akamai擁有全球超一半的份額,在亞馬遜CDN入局后,份額跌去了將近20%,眾多中企業都轉向后者,Akamai也是無能為力。
時代需要CDN,但時代需要垂直CDN服務商嗎?
CDN服務商踏著互聯網流量趁勢而起,又因云計算廠商的高維殺入而頹。市場似乎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操弄著一切。
吳軍博士曾在《浪潮之巔》中系統地分析過IT時代企業的命運。因技術興起乘風而起的企業,又因市場和技術的變遷被斜刺里殺出的對手逼上絕路。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AT&T很長時間內壟斷美國并且控制加拿大的電話業務。1994年,它的營業額達到700億美元。然而發展戰略的失誤以及互聯網的興起徹底擊垮了這家“百年老店”。當互聯網技術興起后,免費的網絡通信方式日漸成為主流,美國消費者不再愿意為一分鐘幾美元的長途買單了。通信日漸壯大,但和AT&T沒多大關系了。
投資大師巴菲特談到上個世紀初他父親失敗的投資時講,人們熱衷于出行,那時有很多汽車公司,大家不知道投哪個好,但是有一點投資者應該看到,馬車工業要完蛋了。
CDN會不斷壯大,全球競爭、邊緣計算以及安全都將圍繞CDN相繼展開。
只是,很可能不再與垂直CDN服務商相關。
來源:比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