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億用戶后,墨跡天氣的下一步在哪兒?
極客公園作者:我是老紅啊
今天,在極客公園同硅谷著名投資機構和孵化器 GSV 共同舉辦的 Pioneer Summit 中國創新論壇上,「墨跡天氣」創始人兼 CEO 金犁向來自硅谷的科技企業和投資人講述了「墨跡天氣」 4 億用戶背后的故事和未來的規劃。
一個關于天氣的夢想如何改變四億用戶的生活
我是一個好萊塢迷,2012 年曾看過一部災難片叫《海嘯奇跡》,講的是 2004 年印度洋大海嘯。我經常在想,如果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有「墨跡天氣」,這么大規模的災害至少會提前 24 小時推送到數億用戶的手機上,避免悲劇的發生。這樣的想法,讓我更加堅定我最初的選擇沒有錯。
這個不錯的決定就是在 2009 年離開了諾基亞,開發了「墨跡天氣」第一個版本。
墨跡在中文的意思是「毛筆寫出來的墨的痕跡」,是很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名字,對中國人來說很好記。雖然有一個這么傳統的名字,但是我們一直在追求改變。
「墨跡天氣」成立到現在 5 年多,已經積累了 4 億用戶,4 億是什么概念?16 億中國人,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下載過「墨跡天氣」,4 億的獨立注冊用戶數超過了美國人口總數。
同時,在「墨跡天氣」上,我們每天有超過 5 億次的天氣查詢需求,這個數字甚至要大于 Twitter 每天發帖量。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北京的城區面積約等于 6 個舊金山的大小當北京東邊的人們正在曬著太陽享受下午茶的時候,西邊可能正在下著傾盆大雨。
那我們怎么解決讓每個用戶都覺得準確的問題呢?
首先,我們讓空間的顆粒度變小。「墨跡天氣」現在支持全球 70 萬城市的天氣查詢,在中國,我們深知可以細化到城市的行政區域、縣級、村、街道的級別。
但是,這樣就夠精細了嗎?我們的答案是「不夠」。
于是,我們提供了按照用戶所處位置提供的天氣,精確的計算一個位置未來的天氣變化。并且通過「實時推送」提醒用戶。當你悠閑的在街上散步的時候,你可能不知道一塊降雨云將在 10 分鐘后和你相遇。這時候「墨跡天氣」會給一個提示,「10分鐘后會下雨」,點進去以后,還可以看到這場雨的持續時間。
同一個城市的不同位置,用戶可以看到跟自己更貼近的天氣情況。我們使用雷達降雨等資料,結合機器學習的算法,提高了預報的精細化程度,更是達到了 80% 以上的準確性。
在這樣精細化的空間和時間的要求,無疑提高了對天氣預報準確性的要求。
每個人都是天氣預報員
2009 年,「墨跡天氣」開始改變用戶天氣查詢的習慣;2011 年,我們聯合中國氣象頻道推出災害預警,成為獲取氣象災害信息的新渠道; 2013 年,「墨跡天氣」首創時景天氣——實時天氣照片的眾包平臺;到 2014 年,我們發布了「墨跡天氣」的空氣凈化器「空氣果」。
我們一直在尋求突破和改變,這也是「墨跡天氣」特有的做法。我們擁有龐大的用戶數量和覆蓋度,通過「眾包」的方式,每天收到數十萬用戶的實況天氣報告。
通過「眾包模式」,我們搭建了全球第一個提供實時照片分享的平臺——時景社區。上面會顯示全世界各地用戶實時上傳的照片。用戶上傳的每一張照片都基于 LBS 定位技術帶有位置標簽,這使得他們上傳的照片具有更大的意義——除了代表他們的當下的心情更表明了當時當地的天氣。
上面這張照片背后的是定位和圖像識別技術,這無形中為「墨跡天氣」增加了遍布全球的天氣糾錯員,這些用戶自發提供的照片,「墨跡天氣」后臺智能識別技術可以根據照片信息自動進行天氣信息校正,真正實現了 UGC 輔助 PGC,PGC 指導 UGC 的良性循環。
對我們來說,照片不僅僅是一張照片,而是時間、天氣、定位、穿衣等綜合信息。這對于「墨跡天氣」來說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從一個 App 的發展階段來看,社交屬性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節點,這種基因會進一步提升用戶粘性,增加用戶對應用的使用次數和時長。
我們做天氣的準確性提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采集了不同的數據源,并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進行智能校準。
另外,也在傳統的天氣預報模式基礎上,「墨跡天氣」結合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研發了自己的分鐘級預報天氣、空氣的預報方案。
這些改變使得「墨跡天氣」的準確性得到了不斷的提升。
除了天氣預報,「墨跡天氣」還能做什么?
說回我們剛才提到的電影,拋開極端天氣帶來的災難和損失,其實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追逐它們。比如美國是一個龍卷風多發的國家,我知道每年都有許多人追隨龍卷風的腳步,并用相機、攝影機記錄下它的樣子,BBC 也會每年專門拍攝這樣的紀錄片。這里面是一個巨大的需求。
「墨跡天氣」輕社區發布之后的反饋讓我們欣喜,用戶會主動自發組織「主題攝影展」。用戶的高質量內容和默契程度,讓時景社區經常會在一些特殊時間段呈現別開生面的效果。這是剛剛過去的中秋,我們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超級月亮」。
根據數據統計,一個人一天的 70% 以上時間會在室內度過。相比美國,中國人更關注空氣質量。正是抓住這個需求,我們把室內的「小氣象」連上了Wifi。「墨跡天氣」的用戶都是關注生活,希望提高自己生活品質的人。他們關注生活健康,家庭、工作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
這是一次嘗試,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增加「墨跡天氣」傳感器的數量和覆蓋范圍。是一件很困難但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當上億用戶通過「空氣果」把環境數據上傳到墨跡云端時就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傳感器網絡,通過云端大數據分析,可以讓我們更細膩的感知環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環境感知的每一次精細化,都可以使它更加無縫的連接到人們生活的場景中。室內和室外的結合,把人們的生活場景描述的更加完整化。人的一天有方方面面的需求,環境變化,影響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決策,比如我們的測試數據中,下雨天打車的需求,是平時的 4 倍。
未來這些決策會更加容易,比如馬上會下雨了,不方便出行,看到天氣通知的時候,就可以立馬一鍵叫個 uber。結合環境變化,和人們的需求,形成對人的服務;另一方面,提升資源提供方的資源利用率。
天氣應用的未來,不應該是一個用戶想起來才主動去查看的東西,未來會有更強的感知能力,感知環境的變化和場景的變化,人與環境的信息更加無縫的連接和交互。「墨跡天氣」的夢想不止是個小小的天氣的APP,更是未來一個重要的能力,甚至是生活服務的供需資源匹配的一個更好的入口。
本文根據「墨跡天氣」創始人兼 CEO 金犁在極客公園美國「超頻」之旅的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