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英國人,因美國進口血液染上艾滋病?
這幾天英國“血禍”事件引來很多關注。在這些新聞里提到,英國有3萬人因為美國進口的血液制品感染了艾滋病。
但是, 美國血液導致英國3萬人得艾滋的說法完全是誤導 。有的新聞稍微好一些,說是英國3萬人感染艾滋或丙肝,可即便如此,將其歸咎于從美國進口血液也不符合實情。
今天,我們就來解釋一下英國“血禍”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災難。
英國“血禍”突然占據國內新聞頭條是因為5月20日,英國公布了污染血液報告, Infected Blood Inquiry 。這份報告詳細分析了英國政府以及英國醫療系統NHS在70-80年代忽視血液制品的病毒污染風險,導致大量使用血液制品的英國民眾患上了血液傳播疾病,如丙肝、艾滋病。
我們現在知道甲肝、乙肝、丙肝病毒可以導致病毒性肝炎。但在1970年代之前,肝炎病毒沒有甲乙丙這些區分,而是分為血清肝炎與傳染性肝炎,前者對應乙肝與丙肝,后者對應甲肝。這是因為甲肝大部分通過消化道傳播,極少通過血液傳播;而乙肝與丙肝血液傳播是主要途徑。早在1944年,人們就知道有通過血液傳播的肝炎——這也是血清肝炎的名稱由來。
所謂英國“血禍”,或者 英國血液污染丑聞 ,就是指英國政府與NHS在20世紀70-80年代, 在知道或者理應知道血液制品存在傳播疾病風險的情況下,未采取必要措施,造成了大量醫療事故悲劇 。
什么叫知道或理應知道血液制品傳播疾病的風險?像前文提到的1944年起,人們就知道有血液傳播的肝炎,那么血制品存在肝炎病毒污染的情況,從那時起就應該被管理使用血制品的政府監管部門、醫療機構清楚意識到,并且應該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降低污染風險。
英國血液污染丑聞里有兩個主要的涉事病毒: 丙肝病毒 與 HIV (導致艾滋病的病毒) 。丙肝病毒直到1988年才被分離出來,具體細節1989年才公布。可是1970年代初乙肝病毒被分離出來且能被方便檢測后,人們已經注意到乙肝病毒無法解釋所有血液傳播的肝炎。也就是說, 1970年代醫學認識里就知道血液中存在甲肝、乙肝病毒以外的另一種肝炎病毒 ——這本應成為英國NHS等醫療機構決策血液制品安全性管理時需要考慮的風險。
艾滋病最早受到關注是1981年,HIV病毒1983年被分離出來。艾滋病定名前,美國CDC將其稱為4H病,4H分別代指同性戀、海洛因使用者、血友病、海地人這四個首字母為H的人群。其中血友病因為遺傳導致特定凝血因子缺乏,在基因治療等新興治療方法出現前,是通過使用血液制品補充缺乏的凝血因子。這讓艾滋病的血液傳播風險很早就得到關注。1982年,美國血友病協會懇求醫藥企業停止使用同性戀、海洛因使用者來源的血液,也是出于對艾滋病傳播風險的考慮。
因此,即便在80年代早期,英國NHS也該對HIV的血液傳播風險有一定認識。
不幸的是,NHS與英國政府并未對這些風險做出足夠的防范應對,反而是長期忽視、縱容。
一個表現是 整個70-80年代,英國仍然使用了大量來自高風險人群的血液制品 。這里包括兩個來源,一個是很多國內新聞重點強調的從美國進口的血液。由于70年代起英國國內血液制品無法滿足需求,從美國等其它國家進口商業血制品就成了一個選項。可問題是美國當時的商業血制品不少來自監獄服刑人員、吸毒人群的有償獻血,存在很高的丙肝、HIV感染風險。
注意,這里說的美國進口血液制品是指美國醫藥企業制備的血液制品,捐獻者本人未必是在美國。七八十年代,除了美國營利性質的監獄 (指與政府簽合同經營的監獄,背后管理者是營利性質的公司) 、貧民窟,很多醫藥企業通過到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采購血液,進一步加工出售。
除了國際進口的血液,英國內部的血液供應也在很長時間內沒有限制高危人群——到1986年英國才停止從服刑人員獲取血液捐獻。這也是為什么我在開篇說新聞里的“美國進口血液導致英國人感染艾滋病”是誤導。
第二個表現是 對血液制品檢測、消毒滯后 。英國直到1985年才對血制品進行加熱殺滅HIV,盡管在這之前就有很多研究、觀察顯示艾滋病存在血液傳播風險。
關于丙肝,80年代知道有乙肝之外的其它血清肝炎后,德國等國家均對獻血者有肝功能篩查標準,盡管這種篩查不完美,但仍能篩查出部分丙肝感染者。英國從未實行過類似的篩查。而且1989年針對丙肝病毒的篩查試劑出現后,英國到1991年才對所有血液捐獻做丙肝篩查,幾乎是所有發達國家中最晚的。
這些對血制品風險的忽視,最終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
使用血制品最頻繁,也是這次英國污染血液丑聞中受害最深的 血友病患者 。前文提到血友病患者需要通過血制品補充凝血因子。血友病是由不同的基因缺陷導致,有的患者缺乏凝血因子8 (A型血友病) ,有的缺乏凝血因子9 (B型血友病) 。
70年代開始,醫學界開始用富集的凝血因子治療血友病。例如缺乏凝血因子8的患者,從捐獻的血漿里分離富集凝血因子8。輸入這種高濃度凝血因子產品,對患者的改善具有革命性——本來磕一下碰一下都會因為凝血功能障礙有生命危險的血友病患者,只要定期“輸入”,就可以開始正常生活。
但這種血漿富集制品往往是將成百上千名獻血者的血漿混合后分離制備,這意味著 只要有一位獻血者存在丙肝或HIV感染,可能整個批次的產品都會被污染 。
不幸的是,這就是英國血液污染丑聞里發生的情況。
英國當時可能有5000-6000名血友病患者。目前估計有1250人因為使用了受污染的血制品感染HIV,這些人幾乎都同時感染有丙肝,包括380人在兒童時期感染。另外2400-2500名血友病患者感染丙肝。
可以看到丙肝感染的問題更為突出,一個相關因素是 丙肝病毒的感染力與體外存活力都更強 。
血友病由于長期使用血制品,無疑受到了嚴重傷害,可是其它人群,例如出了事故需要做手術,也可能會用到血制品。因此,英國“血禍”也波及到了血友病之外的民眾。目前估計有80-100人出現HIV感染,27000人出現丙肝感染。
如果把這些總數加起來,那么英國血液污染丑聞的感染總數大約是30000人,其中HIV感染可能在1300-1400人之間。因此,說英國3萬人因為血禍感染HIV也是誤導。
當然,這仍然是一起悲劇,而且英國政府以及NHS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樣不能忽視的是,直到2017年,面對重重壓力,英國政府才決定展開調查。在今年5月20日公布完整報告前,2022年與2023年分別公布過兩項初步報告,都認定了英國政府需要對這一悲劇負責,向受害者及其家屬賠償。
即便從90年算起,距今都已經過去34年。20世紀70-80年代時,彼時的NHS與英國政府本應有更好的科學認知,不讓如此悲劇發生;之后34年間,英國相關監管部門、政府本應有更多的良知,不讓受害者等待如此久才公開真相、承擔責任。
我們也不能忽視,血液制品管理漏洞導致的公衛悲劇并不僅限于英國。2024年5月20日,英國“血禍”的受害者終于等到了英國首相的公開道歉,也將獲得國家賠償。希望所有曾經因為血液管理失誤而受害的人,最終都能得到應有的補償與道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一個生物狗的科普小園 (ID:Story-about-Science) ,作者:Y博的科普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