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全球化快遞公司,如何搭建海外采購體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ePanda出海(ID:ePandaMENA) ,作者:Kiko,對話嘉賓:Arthur(iMile全球采購負責人、15年采購經驗),原文標題:《15年老采購人經驗分享:全球化快遞公司如何搭建海外采購體系?》,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隨著在中國開辦企業成本的增加,以及海外市場的升溫,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出海采購”的需求,對一家全球化的公司來說,如何搭建起海外采購體系?
ePanda特別對話iMile全球采購負責人Arthur,Arthur有20年的工作經驗,涉及銷售計劃、物流計劃、用戶服務、項目管理、采購管理多領域經驗,其中采購領域經驗超過15年,12年常駐海外,足跡遍布北美、拉美、非洲、亞太、中東等地。
Arthur分享了自己從業多年來對采購,特別是海外采購的理解和心得,希望對想要進行海外采購的企業有所幫助。
一、采購“三個需求”:采購在公司中的定位
“需求驅動供應鏈”是所有企業部門設置的基礎,采購作為一個公司內部供應鏈條的末端,根據公司整體戰略制定采購業務管理策略,通過采購策略落地支撐公司戰略達成,建立在成本與質量上具備相對競爭優勢的供應商資源,滿足三個需求,被三個需求驅動:
-
一是客戶對資源的需求;
-
二是公司對盈利的訴求;
-
三是公司對長期健康發展的需求。
這也就是一個公司對采購的價值定位,只有采購被以上三個需求驅動并滿足了以上三個需求,才算做好了自己的價值定位。
1. 客戶對資源的需求
采購體現為一個資源中心,需要滿足的是客戶對物料資源及服務資源的需求。當客戶的需求傳到公司后,采購處于整個鏈條的最后一環。前端的需求在傳遞的過程中可能會延后或者失真,經濟學上稱為“牛鞭效應”。這就需要 采購人員有一種預先管理能力,讓前端的需求信息包括客戶端的需求信息盡快釋放到我們這邊來,才能快速響應,滿足客戶需求。
像公司在旺季沖刺的時候,對各種資源的需求量是遠遠大于平時的,處于浪涌的最高點,如果采購沒有提前進行資源儲備,并準備多套預案,出現緊急情況,就無法敏捷應對,造成服務質量各項指標下降,客戶滿意度變差。
所以“手向前伸”對采購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采購千萬不要去坐等前面的消息,而是 要提前主動去介入到前端,提前去做準備。
2. 公司對盈利的訴求
在很多人眼里,采購是花錢的部門,是成本中心。但是在企業界領袖的視野里,采購的定位卻是利潤中心,因為他們對采購的要求更多是節約而不是花錢。
我對采購的定位一直也是利潤中心,只有把采購定義為利潤中心,并設定相應的KPI做牽引,才能引導采購人員更多的想辦法去節約,去創造凈利潤。市場側為了保證收入并去創造利潤,會不斷去研究市場,研究客戶側定價,給客戶提供合適優質的產品。
采購為了帶來節約并去創造利潤,同樣需要把握采購基礎要素市場變化,通過采購資源成本構成要素分析建立采購成本基線、進一步利用競爭氛圍營造、集中采購及框架采購發揮規模優勢、業務模式創新提升采購資源效率,打開及創建采購資源成本優化空間,穩步為公司增加利潤。
3. 公司對長期健康發展的需求
選對行業?選對客戶?做好管理?其實為了實現這些,最基礎的就是能力建設。由于采購是一個經濟崗位,因此能力建設分為兩個層次:
-
一個采購專業能力建設;
-
另一個是內控能力建設。
如何實現有機統一,就是要把專業能力建立在穩定的組織、流程及系統上去。
選好人,選正直的有學習能力的人;用好人,通過穩定的組織、流程及系統,把業務邏輯提前理清,讓員工在相對穩定的方向上穩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評價好人,獎懲機制清晰,讓有能力、有沖勁、同時人格品質端正的人迅速從組織中探頭,成為承重墻。關于采購能力,我一般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去打造體系的能力。
二、采購“三力”:成為好采購的基礎
不管在哪個公司,在國內還是海外,我對采購的要求就是“三力”。
第一點,業務學習能力。 采購不僅僅是談判,要做好采購,一定要了解公司的主營業務是什么,從業務實踐去了解,業務流程是怎么走的,具體業務是怎么操作的,其中可能涉及到采購的哪些方面。 只有清晰你買的是什么,如何去驗收,才能定好價,才能知道如何采購到最適合具體業務和操作流程的產品和服務。
比如我們要在倉庫內采購一批快遞籠車,我首先需要知道籠車怎么用,構造是什么,成本有多少,使用的過程中哪個部件最可能出問題。當你對這些東西都有很深的印象時,你再去跟供應商溝通,你就知道怎么去控制成本,控制風險,什么是合適的東西。一句話: 不了解業務,無法成為專業采購。
第二點,框架思維能力。 框架思維就是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首先要理清事情的邏輯順序,然后去進行預先管理。
比如在企業中,很多領導對采購的要求是“供應商的價格這么高,我們首要的目標就是把供應商的價格降下去。”這種邏輯實際上是錯誤的。供應商降價的前提條件是什么?競爭。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用好的價格買一件東西的時候,首先要在供應商之間創造起競爭的氛圍。
方法有很多種:招標、談判等等。但這其中的邏輯一定是, 建立可競爭的供應商資源池是第一步,產生競爭,再去議價,這個順序就是框架性思維的體現。
這一點從采購的整體流程框架中就可以體現出來。
-
第一步, 供應商關系管理,尋找資源,搭建供應商資源池,這是采購最核心的sourcing能力 ,也是降低成本的關鍵一步,有了足夠的供應商,產生競爭的氛圍,價格才能降下來。
-
第二步, 供應商選擇到合同,目標是建立成本基線,控制成本溢價,選擇最優的供應商,優化采購成本。
-
第三步, 采購到付款,即采購需求到最終交付完成,使能業務部門業務拓展。
第三點,業務閉環執行力 。我覺得用“以終為始”和“以始為終”這兩個詞能很好地說清楚這個概念。不管是對企業還是個人來說,如果你是目標導向型的話,那就是“以終為始”,即你先弄清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再去創造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所需要具備的條件。
放到具體業務中來說,客戶向我們提出需求:我這批包裹需要7天內完成跨境送達。
如果按照“以始為終”來做,就是算一算我的頭程需要多少天,清關需要多少天、RDC分揀需要多少天、干線需要多少天、末派需要多少天,算出來需要10天才能送達,那我們就只能告訴客戶我們做不了。
如果按照“以終為始”來做,我首先看到客戶要求的目標是7天,再按照這個時間去倒推,頭程、清關、RDC、干線、末派分別要壓縮到多少天才能滿足時效,然后去克服困難縮短時間,達成客戶需求。
兩相對比就能看出,“以終為始”特別體現人的執行力。有一個強有力的目標牽引,通過各種方式來驅動資源達成目的,其實就是“需求驅動供應鏈”。對企業來說,這個強有力的目標就是“客戶的需求”,即 “以客戶為中心”,然后牽引整個供應鏈去滿足客戶需求。
有了這“三力”,你整個人、整個企業就會充滿活力,充滿活力了才會愿意去做一些事,否則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客戶提出一個有挑戰性的需求,你都沒有去試過就說我搞不定,那最終所有客戶的需求我們都滿足不了。
三、到現場去:怎樣做好海外采購?
我認為只要你把框架思維的邏輯理順,采購的所有東西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就是語言和環境。
海外與中國最不同的一點就是,他們很看重契約, 講究的是契約化交付,中國可能更多的是人情社會,產生信任的基礎是不一樣的。你不能總是想著我這個東西是不確定的,所以不跟別人簽訂契約,動不動就毀約,這樣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沒有供應商會支持你。
所以我經常說,我不喜歡“供應商”這個詞,我喜歡partner,合作伙伴,表示雙方是通過契約來建立一個合作關系。
第二,到當地去很重要。 在海外和供應商溝通的時候要拿出真心,最好是面對面溝通。不同地區的人語言和習慣上是有差別的,但人的肢體語言、表情、眼神是通用的。 面對面地溝通交流,才能讓彼此之間建立起強烈的信任,這種信任才是一切合作的基礎。
再者,你想要遠程遙控去做一件事肯定有很大概率是會失敗的,不僅是對供應商,想要準確完成業務部門的采購需求,必須要深入到當地去弄懂業務,到站點、到倉庫、到派送中去理解需求。
對物流類的公司來說,有一點特別不同,那就是我們的合作伙伴會更“接地氣”一些——我們采購的很多資源不是物件,而是人,比如末派快遞員,因為我們的大部分業務都是靠人來實現的。相較于一般的采購資源來說,人的管理難度會更大、管理要求更細致一些,因此對供應商整體能力的評估、長期合作的考量等等方面,需要加倍注意。
就我的經驗來說, 好的采購一定不是做成甲方而是乙方。 因為你想要以一個好的價格去獲取供應商的資源,很多時候別人都是不愿意的,如果你每一次都感覺供應商把你當成甲方的話,那證明你沒有盡到你最大的努力。
比如公司在業務旺季的時候,就是需要大量的資源,就是會很難的。我為了增加資源,每天早上很早開車到供應商辦公室里,等到九點他們上班再去聊,就像是乙方一樣。所以說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非常好的結果,一定要把自己當成乙方來做事。
采購是一門心理學。之前我們遇到過很多次這種情況,供應商說這個價格、或者這種方式他接受不了,誰去談都談不下來,我去談就談下來了。這并不是說我能力比較強,而是我懂對方心里在擔心什么,然后根據他擔心的東西,提出針對性的策略去解決,你的目的就能達成。
還有就是要在尊重框架的前提下,對需求進行靈活快速地響應??爝f行業是具有季節性的,像國內的雙十一、618,國外的齋月、黑五,對資源的需求都是非常急且大的。這種時候就不能讓框架束縛住,忘記了“以客戶為中心”和“盈利”這兩個目標,要從多套預案做起,中間面對困難問題,敏捷快速決策,合適的時間把錢花到刀刃上,解決核心問題,滿足客滿及盈利。
最后,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海外采購部門會更容易產生腐敗,其實不然,有時候國內的腐敗不見得比海外少,不能簡單地將腐敗歸結為地域因素。 對于全球性的跨國公司來說,要想控制腐敗,最重要的是在業務拓展的時候,不斷提升各個流程體系在不同國家的可復制能力。 把人的能力建立在組織、流程、系統上,才能穩步提升,才能把大面積腐敗控制好。
總結下來,所有事業的成功,首先是目標清晰,然后驅動資源能力去達成目標,資源能力建設需要通過可復制的且相對穩定性的組織、流程、系統去固化,螺旋式提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ePanda出海(ID:ePandaMENA) ,作者:Kiko,對話嘉賓:Arth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