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小好調頭
假期期間,就不寫系統性的大文章了,本文聊聊五個散戶經常提出的問題。
“船小好調頭”通常用來形容散戶在投資中相對于機構的優勢,這句話有多種理解的角度,第一個意思是說,在突發利好利空時,散戶可以瞬間完成滿倉或空倉的操作,而大資金建倉、減倉,為了避免沖擊成本,可能需要數日甚至數周。
但速度不會改變盈虧方向,靈活度是在你看對的前提下,加速盈利,如果正確率不高,越快越虧。
“船小好調頭”的第二個意思是說,散戶可以參與小盤股、冷門股或短期題材炒作,機構則受限于流動性和風控規則,很難參與這類標的。
但這一類都是零和博弈的機會,都是從別人的口袋里掏錢,為什么結果不會是別人掏你的錢?換一個思維,之所以炒作性機會都是在小票垃圾票上,正是因為持有這類標的的很少是機構,都是散戶,人傻錢多速來。
“船小好調頭”的第三個意思是說,散戶止損快,糾錯能力強,而機構持倉量大,就算發現錯誤,也沒那么快止損。
問題在于, 糾錯能力是建立在“知道何為錯”的前提之上的,而不是市場一跌就忙著割肉。
散戶如果不能解決信息不對稱和情緒化交易的問題,“船小好調頭”也是一種資源詛咒,很多散戶正是依賴自己止損快,反而更加盲目地參與各種機會,頻繁止損也是虧損的重要原因。
散戶的情緒化交易的習慣,常常自認為是“尊重市場”,今天重點聊一聊,什么才叫尊重市場。
二、尊重市場
尊重市場不代表被走勢牽著鼻子走,不代表一虧就要跑,一漲就說明有利好。
市場走勢中大概率包括新信息,所以既要尊重市場的選擇,又要有自己的想法,如何平衡這兩者,才是真正的“尊重市場”,我總結了三條規則:
第一條規則:市場信號強烈時,尊重市場;市場信號混沌時,相信自己。
有一個“黑箱理論”,投資中的很多問題都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而是多種利好利空因素交織,而且這些因素的影響權重也在不斷變化,就好像一個看不到內部工作機制的“黑箱”,我們當然可以找出12345條理由,但這么做的研究價值大于實戰價值,下一次市場你還是不知道是不是這么反應。
作為投資者,當市場非你所想,是不是應該思考另一個角度:如果市場信號非常強烈時,是不是說明市場的內生動力非常強?
比如說,經常做美股的同學都有重大數據發布前后進行交易的習慣,非農數據、PCE數據等等,有時,市場未必按數據本身代表的利好利空來反應,壞數據可能跌也可能漲,好數據可能漲也可能跌,這種漲跌,有時有延續性,有時沒有延續性。
這些走勢跟“宏觀數據交易”有關,有些人喜歡提前開倉押注數據方向,有些人推遲開倉,以避免受數據的影響,導致數據出來的當晚,有平倉交易,有開倉交易。一般而言,平倉交易提供波動,開倉交易決定后市方向。數據出來后半小時以平倉交易為主,方向意義相對較弱,半個小時之后的市場走勢意義相對較強,特別是與數據發布前的方向的反轉,且非常強烈;至于一些特別重大又特別意外的經濟數據,因為后面陸續會有很多種解釋,市場最終共識于何時解釋,往往要綜合未來兩三天的市場走勢才能看出來。
對于大部分投資者而言,股市是一個復雜的黑箱,我們不要試圖搞清楚箱子里有什么,而是要用“黑箱理論”,通過“輸出輸入”信息的差異,判斷現在黑箱正在干什么。
研究有研究的思路,投資有投資的思路,永遠是思路決定出路。
而如果數據前后的方向相對含糊,那么它就是不在工作的黑箱,你就要相信自己的判斷。
第二條規則是:尊重市場的慣性,但相信該變的總會變。
市場并不總是走在前面,特別是過于強烈的趨勢發生后,市場參與度過深,而大部分投資者又都是后知后覺,導致該發生變化的時候,市場總是延續慣性。比如去年8月末,宏觀政策基調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市場沉浸在負面敘事中,直到924才反應過來。
另一個慣性來源于政策層面的決策機制,通過這兩年的政策,應該能看到現在政策的一些特點,就是“通盤無妙手”,追求的是政策的一致性,用一些常規的政策耐心地推進,等待經濟周期的自然見底。
這種政策的特點是持續性強,可預見性強,政策發動后不會輕易結束,也令市場有極強的慣性;壞處是當環境發生重大的變化時,應對不及時,一定要先撞到南墻。
尊重市場的慣性,不要輕言反轉,反轉通常在一次次失望后不抱希望時才會發生,相信“出租車總在絕望中開來”。
第三個規則:到底是相信市場,還是相信自己,需要有一套事前規定好的體系。
交易系統有一個相當難處理的矛盾,既要毫不動搖地執行交易系統的所有信號,又要對交易系統對市場的偏離有所警覺,在必要時修正。
在投資中,如果你有一套自己的體系,指標都相對客觀,就一定會出現自己的看法和體系的買賣信號不一致的情況,按上面的兩條規則,通常是先相信市場,再相信自己,但這個轉換,需要有一些事前定下的規則。
操作上,即使錯也還要尊敬體系,因為看法的錯誤都是一次性的,而體系才是保證持續盈利的關鍵。
三、尊重退出機制
尊重市場的另一個層面,尊重市場的“退出機制”。
1992年,巴林銀行一個交易員錯把一筆交易的方向弄反了,造成了一些小損失,交易主管里森為了晉升,沒有向上級匯報這個錯誤,而是自行建了一個隱蔽的賬戶,放大投機,躲避內控,以彌補損失。
他的運氣很好,居然把虧損弄平了。之后,里森大量使用這個賬號掩蓋虧損的業務,讓自己的業績表面很好,也爭取到更多的資金和交易權限,為了填平這個“錯誤賬號的虧損”,不斷進行高投機交易,結果虧損越積越大,在絕望中孤注一擲,最終在日經指數大暴跌中產生了14億美元的驚天虧損,直接搞垮了這家英國的老牌銀行。
我們可以做一個“反事實”推演:如果巴林銀行的內控沒有失效,這個人早就被調崗了,后面不會有一系列的錯誤操作,自己不會坐牢,銀行也不會倒閉。
市場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市場從不判斷誰對誰錯,而是用淘汰的機制,單次投資,運氣占了大部分因素,用某一種方法持續失敗,一定是有某些必敗的原因。
賺錢的人會復制自己的方法,再不斷加錢,虧錢的人要么改變,要么被淘汰,這個機制下,能留下來的都是成功的投資者,也讓這個市場更加“內卷”。
如果你賺錢了,你會面臨更強者的挑戰,如果你虧錢了,那是市場對你發出的保護,所以我覺得尊重市場的看法,第二個層面就是尊重投資的結果,愿賭服輸,勇于改變。
比如價值投資,它是個好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長線價值投資,大部分投資者對長線價值投資的執念,并不是要做時間的朋友,時間的玫瑰,而是懶得選股,懶得決策,希望一次買入,終生發財。實際上,這才是真正的投機。
四、尊重自己
投資不但要尊重市場,更要尊重自己的個性和內驅力,比如交易體系中有一個重要問題: 出手頻次和交易信號的自洽。
所謂的交易信號就是事先設定的股票買入或者賣出的一些條件,比如說,當一個公司的基本面出現積極的變化,而股價又比較合適的時候,你可以選擇買入;或者公司的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而股價出現了下跌,到了你合適的價位的時候,你也可以選擇買入;反之就是賣出信息。
可以想象,如果這些條件設得比較寬松,買入的頻次會大大增加;如果交易條件很嚴格,那么符合交易的機會就會變少。
操作頻次到底是高好還是低好呢?取決于你的交易體系對勝率的要求。
一般而言,高頻+寬松的買賣條件,交易的勝率就必然會下降。這是交易體系中的一對矛盾,如果真有“經常交易、出手必勝”的人,那天底下的錢都被他一個人賺走了;相反,如果你的頻次低,勝率又低,那你也無法在市場上生存。
一輪輪的市場優勝劣汰下來,贏家只剩下兩種:假設賠率差不多的前提下,要么頻次低,勝率高,要么頻次高,勝率低。
典型的例子是消費股投資中對高頻數據的反應,消費類公司有大量的高頻數據,這些數據有時會發生波動。所有基本面的惡化都是從高頻數據的下滑開始的,但反之,高頻數據的下滑并不意味著基本面的惡化,往往需要幾個月的下滑,和一到兩季財報的數據去確認。
看高頻數據,設置更嚴格的交易條件,反應敏感,不會出現重大失誤,但勝率有限;更寬松的交易條件,則相反。
到底如何選擇,最大的原則就是要自洽,這里要跟你的性格和預期收益自洽。
如果你是一個厭惡失敗的人,或者容易被套牢踏空干擾情緒,那么你就應該選擇勝率至上,嚴格約定出手的條件,提高每一次出手的成功率,降低出手的頻次。
但這也意味著你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機會,你必須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不能動不動就把魚餌拉上來,看看有沒有魚上鉤。
還有一些人的性格是執行力比較強的、或者比較敏感的,那么他可能就更適應那些比較寬松的買入條件。但更頻繁的操作,你就必須要對失敗率有一定的容忍度,對符合交易系統的連續虧損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投資體系和性格不自洽,是長期虧損的根源。
五、不預測,只應對
最后聊一聊很多大V喜歡說的“不預測只應對”這個觀點。
嚴格地說,并不存在“不預測只應對”,預測就是假定存在某種規律,你才能決定下一步怎么做,所以投資少不了要預測。
所謂“不預測只應對”,實際上有指投資者有明確的應對規則,出現什么信號,就進行相應的操作,是指體系化、規則化,要“隨機應變”,不要“隨機”應變。
在一個人形成投資體系的初期,需要盡可能放棄主觀的判斷,依賴投資體系提供的機會,這可能讓你的收益率變得平庸,但卻是長期穩定盈利的必要過程。每一位大師在形成穩定體系之前,都有一段投資收益的平庸。
投資體系就是犧牲一定的自由意志,以簡潔的投資手法,捕捉固定勝率的機會,得到相對穩定的盈利 ,這是“不預測只應對”的真正意義,也是把尊重市場、尊重自己和尊重體系統一起來的投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