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廠,創業三個月來的一些思考
簡單的經歷介紹:
騰訊五年,從校招到P10帶團隊。外企Manager兩年。目前 (2023年9月) 創業三個半月。
一、為什么這個時候從大廠離開?
一個不那么準確但最能概括的原因是:“不想做傳統行業”。
“新興行業”和“傳統行業”只是一個相對的指代。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和我年齡相近的人最初進入游戲/互聯網行業的時候其實沒有,或者說不需要想清楚究竟為什么要做這個行業。因為在大概過去七八年的時間里,這是一個“不會錯的選擇”:
收入可觀,個人在職場上的發展快,行業一直在快速地變化和發展的刺激感,總有新的東西冒出來帶來新的增長,再加上一點點 (不用多) 對自己做的產品的喜歡或者假裝的喜歡。
但過去的兩年多時間,我們都能感受到的變化是,值得嘗試的新的方向減少,想象力匱乏,為數不多的新方向的嘗試成本非常大,必須集團作戰,原有的方向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率越來越低。這個行業越來越缺少驚喜和變化,變得越來越“確定”了。
換句話說,變得越來越像其他的我們所謂的傳統行業了。
于是我猜每個人,都會或早或晚,與剛從業時那個沒有想清楚的問題不期而遇。
你究竟為什么想要做互聯網/游戲?
是為了高收入,高頻變化,高增速,還是只是因為喜歡?
你是否能接受用做傳統行業的方式做互聯網/游戲?
接受做傳統行業,就意味著要接受冗余,接受停滯,接受生活在經驗里。
在幾家不同的大廠里,有幾個時刻讓我意識到自己是我無法接受冗余,停滯,與生活在經驗里的:
第一個時刻是,在一些大廠內部的合作中忍不住問自己,是不是沒有這個合作團隊,對業務毫無影響?甚至是不是沒有這個合作團隊存在,反而對業務更好?很多時候內心誠實的答案是,“是”。然后繼續愉快合作。
當然這個問題有時候也是問向自己的團隊的。
第二個時刻是,意識到自己目前做的事情,是前幾年的重復,以及三年后做的事情,和現在不會有什么不同。然后其中哪里做出了一點點“不同”,就要講故事把它放大。
努力不會對這個結果有很大改變,運氣和關系會。
以前的思維慣性是,換一家組織更高效的還在增長的公司,換一個更好的項目。但換過兩次工作后發現,我們已經不是在茂盛的樹林里挑良木了,而是在深秋的樹林里看哪棵樹的葉子還稍微綠一些。這就到了跳出慣性的時候了。
大廈也許會崩塌,也許不會,但不喜歡大廈里的狀態,可以早點離開。
二、創業是無限游戲
三個月的時間對這句話的體會越來越深。 創業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永遠有多花些時間能做得更好的事。
這里真正的學問不是把時間無限地投入進去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而是判斷有限的時間應該怎樣去分配和投入,哪些事情允許做到80分,哪些事情允許只做到60分,而又有哪些事情沒有任何留瑕疵的余地。
這相比以前工作時“把每一件事全力做到最好”是更難的。
三、從“中間狀態的目標”到“終極目標”
在大廠里,基層leader和普通員工接到的目標往往是“中間狀態的目標”。
好比基層leader接到一個目標是“把大象放進冰箱”,普通員工接到的目標就是“第一步,打開冰箱……”。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問一下把大象放進冰箱是為了什么。
想要去追問一下終極目標的人,也不一定有權限知道真正的目標。
尤其是當終極目標可能是裹挾著很多方利益的時候。
這個終極目標可能很合理,可能很荒謬;它不要求每個人知道自己這么做到底是為了“儲藏大象下一頓要吃”還是“大象中暑了需要降溫”,只要知道現在要把大象放進冰箱就夠了。
這個比喻其實不夸張,各方利益裹挾之下的目標有時候比“給大象降溫”更離譜。
這里不好舉例子,但看看一些明明沒有任何人覺得能做成但還要裝作有信心硬著頭皮喊口號的項目……
而創業的過程里,是要對終極目標負責的。
確定終極目標,判斷每一件事與終極目標的關聯,將終極目標一層層拆解成可以執行和可以量化的小目標。
以及,創業的團隊是非常透明的,但每個人想要去了解的目標層級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需要知道清楚終極目標才能把事情做好,而有的人知道了終極目標后會有很大的壓力反而只想知道拆解到最小的task。
目標的拆解,也更要尊重每個人的意愿。
四、學習的時間非常重要
這是我從并肩作戰的伙伴身上學到的一點: 不論工作多忙,都要留下時間學習。
以前的惰性的習慣里,學習是依賴工作的,工作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通常不會額外花很多時間去學工作有關的東西。借口在于自己不是定“終極目標”的人,跟著大公司流程里層層制定的目標也能有一種不斷在學習新的東西的感覺。
但創業需要保持非常敏感的對行業變化,對競爭對手,對投資人的需求的洞察。每天的工作是把已經確定的目標執行下去,保持學習才能探索新的機會來制定目標。
五、回歸常識的能力
回歸常識體現在兩個方面,做事上和用人上。
做事上,開始學會在每一件事上考慮實現目標的最短路徑。比如要過一條河,之前在大廠的思路是做搭橋的方案,怎么搭橋的底座,怎么建橋,再分別去找做每一環的團隊;但在創業中,會先考慮是不是游過去可以。
招人上,以前更關注的是有什么經驗,參與過什么項目,扮演過什么角色。
現在更關注這個人是不是一個聰明有邏輯的人,看待工作和人生的態度是怎么樣的,對自己即將迎來的挑戰是否ready。
很多能力很強的人,是放不進大廠的能力模型里的。現在招人更會在意人的長板有多長,然后靠團隊和管理來彌補短板。
這個過程也是在照鏡子,發現自己以前簡歷上很多包裝出來的東西,其實是一眼就能看破的。除非大家都在這套游戲規則里,不戳穿彼此的泡泡,心照不宣。
六、隨時上手干臟活的準備
徹底的結果導向。只要心里的ROI亮綠燈,隨時可以上手干臟活。
做執行的能力永遠不能丟。
七、社交減少
社交時間大幅減少,回消息間隔像飛鴿傳書。感謝每一個這種情況還愿意搭理我的朋友。
八、鍛煉身體很重要
如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R.S.羅夏 ,作者:羅夏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