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跡天氣的上市沖刺:瘸腿前行收入單一
原標題:墨跡天氣:偏科生的上市沖刺
“軟件是立身之本,硬件是突破口”,這是墨跡天氣創始人金犁兩年前對墨跡的兩大產品定位。直到近日遞交創業板上市申請,墨跡成績才露出真容:近百分百依賴軟件廣告收入、硬件銷售增量連年停滯——墨跡看起來還是一個工具軟件偏科生。
大鱷加持業績尚可
證監會公告顯示,墨跡天氣(北京墨跡風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擬公開發售不超過1000萬股股票。
沖刺上市背后,墨跡天氣有產業大鱷扶持,險峰系(險峰創投、西藏險峰、險峰深圳)、阿里(阿里創投)、創新工場系(北京創新、工場基金)、盛大網絡(上海盛資)是該公司重要股東,分別持股18.97%、15.5%、8.71%、6.27%。
據悉,墨跡天氣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仍為金犁,合計持股約37.2%。墨跡天氣核心產品墨跡天氣App已覆蓋國內5000余個城市和地區,國際版也提供20余萬海外城市及地區的氣象信息。
墨跡天氣稱,App已擁有約4.7億的累計裝機量,在2016年一季度的用戶覆蓋率為55.7%,領先第二名天氣通27.8%的用戶覆蓋率。
此前不久,處于虧損狀態的美圖秀秀母公司美圖在香港上市,相比而言,同屬工具軟件的墨跡天氣沖刺創業板,財務表現好很多。
招股書顯示,墨跡天氣營業收入從2013年的1840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1.2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60.59%;凈利潤從2013年的64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2519萬元,年復合增長率為525.82%;今年上半年,墨跡天氣營收1.06億元,凈利潤1322萬元,繼續保持業績增勢。
易觀智庫分析師朱大林認為,墨跡天氣被投資人看好并遞交上市申請,主要在于用戶量級優勢。天氣類軟件產品在市場中備受關注,工具類應用既被政策支持也被市場看重。
墨跡天氣也強調了看漲的產業趨勢,該公司援引艾瑞咨詢報告指出,在便捷生活類應用中,天氣類應用的月度總使用次數在2015年2月超過地圖類應用躍居首位,并逐月呈現增長趨勢,成為用戶使用次數最多的便捷生活類應用。
氣象領域非常著名的“德爾菲氣象定律”表明,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約為1:98,即在氣象領域每投資1元錢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中,私人公司已經成為了商業化氣象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例如The Weather Channel和Accu Weather兩大氣象平臺通過提供專業化的定制氣象服務,已經占據了美國商業氣象服務行業近70%的市場。
這些理論和案例常被墨跡天氣拿來佐證公司發展前景。
瘸腿前行收入單一
不過,在亮麗業績背后,墨跡天氣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對照金犁兩年前的判斷,墨跡天氣的兩條腿支撐策略并未變成現實。
最明顯的短板是營收結構過于單一。招股書顯示,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墨跡天氣互聯網廣告信息服務收入占比分別為97.25%、94.84%、98.1%和98.7%。
墨跡天氣如是描述這一潛在風險:主要產品和盈利模式較為單一。如果墨跡天氣App未來用戶量下降、氣象服務能力或廣告信息服務能力下降,將會對公司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甚至于墨跡天氣的互聯網廣告收入也面臨廣告主過于集中的問題。2013年、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上半年,墨跡天氣來自前五大客戶的營業收入分別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75.81%、83.39%、76.02%和79.51%。據悉,墨跡天氣主要客戶包括騰訊、阿里巴巴、藍色光標、安沃傳媒等知名IT企業以及知名廣告代理商。
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可以理解為軟件運營能力的強勢,但也恰恰反襯了智能硬件業務的舉步維艱。
2014年,墨跡天氣進入智能硬件市場,開始研發并銷售針對室內外溫濕度、空氣質量、氣壓等監測功能的智能家居設備“空氣果”,試圖以軟硬件結合的方式,把業務由宏觀天氣擴展到微觀的個人家居環境。
盡管有數代產品革新,但被寄予厚望的“空氣果”并未呈現太強競爭力,墨跡天氣招股書顯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智能硬件銷售收入分別為222.38萬元、224.18萬元和121.02萬元,占比分別為4.97%、1.79%和1.13%。
這意味著“空氣果”近三年銷售增量基本處于停滯階段,并未爆發規模效應。
朱大林指出,當前墨跡天氣的硬件產品銷量一般,但布局硬件領域屬于占位行為。在市場比較看好智能硬件的發展前景前提下,基于天氣層面的硬件產品未來一定有市場需求。墨跡天氣上市,實際上有助于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類似“空氣果”這樣的硬件產品發展。
“有數億人的用戶優勢,廣告也是目前最可靠的盈利模式。”朱大林認為這種局面在所難免。
針對收入結構單一以及硬件銷量問題,在上市緘默期,墨跡天氣暫無回應。
硬件不硬風險疊加
在兩年前推出“空氣果”時,金犁這樣解釋,人們越來越多的活動場所是在室內,只有不到1/4的時間是在室外。這就意味著,墨跡目前還有3/4的場景范圍沒有覆蓋到。而室內的空氣也是人們在關注生活品質的同時越來越注重的。所以,墨跡天氣希望通過硬件將天氣、空氣方面的工具性和服務內容進一步擴展——用室內硬件監控室內的空氣質量,并且通過開放API (應用程序接口)與家電廠商合作,為其提供免費App和云端支持,進而實現與智能空調、空氣凈化器等產品進行聯動,控制這些設備的開啟和關閉,以及根據空氣質量自動調節其工作模式。
這實際上是業內普遍的智能家居生態卡位策略。在海外市場,以智能溫控器、智能煙感器等探測室內空氣的智能硬件為主要產品的Nest被谷歌以30億美元收購;推出個人氣象站的法國智能家居創業公司Netatmo也獲得了3000萬歐元的融資。
在國內,小米、獵豹移動均通過發布空氣凈化器挺入“天氣、空氣”的智能家居市場。尤其是小米,初步構建了“小米手機+智能家庭App+小米路由器”的智能家居生態,讓電視、凈水機、空氣凈化器甚至電燈、插座進行智能化協同。
相比而言,墨跡天氣在“空氣果”之外,尚未有更多的硬件協同產品。在小米等空氣凈化器產品下探到699元價位的映襯下,999元的“空氣果”仍然只能監測空氣質量,恐怕難以捕獲用戶的心。
而智能硬件卻是墨跡天氣不得不走的一條路,在政策層面,墨跡天氣招股書披露了風險,氣象數據目前是由國家氣象局及其下屬單位發布,我國尚沒有民營組織進行系統的氣象數據采集與預測。
目前墨跡天氣App的氣象數據主要來源于北京氣象局,通過簽署三年長期合作協議方式獲取氣象數據。因此,不排除后期因為政策性原因等偶發性因素導致墨跡天氣App不能及時獲取相應氣象數據的可能,從而影響到該公司產品的核心業務并帶來運營風險。
在產業和產品層面,朱大林認為,第三方天氣類App大同小異,下載后留存率只有50%,每個月都有用戶流失,天氣類工具軟件只從App入手很難留住用戶,因此智能硬件是必選之路。
不過,除了銷量和產品策略問題,要想大踏步開拓智能硬件市場,墨跡天氣尚有亟待處理的供應鏈和專利問題。招股書顯示,因供貨付款爭議,第一代“空氣果”的代工廠商深圳華盛昌今年1月已經向墨跡天氣發起訴訟,索賠近488萬元。
甚至深圳華盛昌今年6月發起了專利訴訟,指責墨跡天氣侵犯深圳華盛昌擁有的聚風罩及具有該聚風罩的“PM2.5測試儀”實用新型專利權。
有業內人士分析,墨跡天氣所涉專利侵權應該與“空氣果”有關。兩起訴訟原告均是“空氣果”此前的代工廠商,暴露了墨跡天氣在供應鏈整合和專利保護層面的不成熟。目前兩起案件均未宣判,但不管結果如何,都應該給墨跡天氣的智能硬件生態構建之路敲響警鐘。
“所幸智能硬件所占業務和營收比重極低,案件輸贏不太影響公司實質,但這種財務上的幸運恰恰反映了墨跡天氣智能硬件之路的舉步維艱”,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