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樂視的五年,我?guī)е鴤躺?/h1>
薪水自然是信心最結實的基礎。我跳槽到樂視,薪水接近翻倍,以前的同事和朋友知道我的新工作后,都會夸張地道賀,這讓我更加堅信,公司的實力足夠打造賈老板口中的生態(tài)。
每一個細節(jié)似乎都在暗示著“明天會更好”,也讓人愿意“敬業(yè)”。只要順著這個體系生存,就可以生活得很好。這是我們這樣沒有背景的年輕人,能改變境遇的最靠譜方式。
我確實也很努力。
按照規(guī)定,我們有一個半小時的午休時間。吃完午飯,我偶爾會跟同事一起在樓下散步,但會時刻關注著手機,查看微信群里的需求。
“這個項目是臨時決定上線的,你這邊能不能優(yōu)先做一下?”作為設計,我經(jīng)常接到這樣臨時插入的需求。這就像一道詔令,不管我當時在哪里,都會馬上趕回工位干活兒。不能因為我的效率影響了整個項目上線,這是我對敬業(yè)的基本理解。
我的同事們也大抵如此。大家身上也有這股勁兒。大廠的空氣里,似乎充盈著隨時觸發(fā)緊迫感的魔力。我很快形成了隨時在線的習慣。每天早晨被鬧鐘叫醒后,我的第一件事不是關掉鬧鈴,而是看工作群里的新消息,再去公司內部郵箱里轉一圈,看看有沒有新的通知。
在這期間,鬧鐘就在一邊叮叮咚咚繼續(xù)響著,不悅耳的鈴音提醒著我時間正在一點點流逝,連帶著閱讀和回復的速度也被加快了。
2016年11月,我收到了賈老板的那封內部全員信,他對公司的快速擴張進行了反思,并表示自愿永遠只領取公司1元年薪。我被打動了。我和不少同事還在堅信,波動只是暫時的,困難很快就會過去。
那封信發(fā)出去不久,還有離開的同事跟我聊,想等時機合適再回來。然而,情況開始急轉直下,2017年春天,公司門口開始出現(xiàn)了舉著橫幅討債的供應商,更大的“風波”接踵而至。我們每天上班都要在討債人憤怒的注視下開始,壓抑和恐懼,逐漸侵蝕了曾經(jīng)牢固的信任。
5月,我和幾位同事向部門領導提出了離職。
領導讓我們等一等,他上樓去“堵”我們所在分公司的老板。這位老板是在“裁員潮”爆出后才剛剛上任的。到了這個時候,老板都是躲著我們走——擔心我們提離職和賠償。
當天晚上,我們坐在各自的工位上等消息。有人提議,不如一起來把王者榮耀吧。在共事一年多后,我們聚在一起打了第一把5V5游戲。等手機打到?jīng)]電,領導帶著老板出現(xiàn)了。“樂視正在最困難的時間,所有的生產(chǎn)線都已經(jīng)停工了,但希望品牌部的大家可以多留一段時間,我們現(xiàn)在最需要的就是各位在輿論環(huán)境下的努力。”
從未謀面的新老板,在空蕩蕩的辦公樓里對我們發(fā)出懇求,不久前,這里還坐滿了加班的同事。
自由
2017年6月,我正式離職了。裁員潮最后席卷到了品牌部。離開的那一天,我沒有拿到N+1,甚至連當月的工資都沒有如數(shù)結算。一臺黑色樂視手機,是對我過去一年半的唯一補償。
我堅持沒有使用那部手機,把它放回了老家平頂山,后來姐姐手機壞了,在新手機到貨前,暫時使用了一段時間。半個月后,它正式退休。至于和公司簽好的賠償協(xié)議,至今沒有兌換。
離開樂視后,我有大概一年的時間沒有上班。
需求沒了、周報沒了、就連不定期的全員郵件都沒有了,大段的時間被空出,某種意義上,我獲得了畢業(yè)后難得的自由,唯一保留下來的,就是時刻回復信息的習慣。當時我天天躺在床上打王者榮耀,但在回血的幾秒鐘內,我會快速切回微信,看看有沒有人來找我。
不過,對于大部分信息,我都選擇不回復。有一次,一個朋友從武漢來北京,來之前給我發(fā)微信約見面。我看到那條微信后,繼續(xù)切回了王者榮耀。
我不是討厭他,只是單純的,喪失了與人交流的興趣。準確地說,我對外界一切都喪失了興趣。
我被孤獨包圍了。
法國現(xiàn)代派詩人波德萊爾曾描寫過大街上的現(xiàn)代主義:“我急沖沖地穿過林蔭大道,縱身跳過泥濘,要在這一團混亂的車流中避開從四面八方奔騰而來的死神。”這段描寫后來被美國作家馬歇爾·伯曼引用進了自己的新書《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中。
在伯曼看來,被拋入車流中的行人,與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都市在進行著孤獨的抗爭——從樂視離開的很長時間里,我都陷在這種孤獨的抗爭里。
我不想繼續(xù)在北京找工作,樂視的這段經(jīng)歷讓我對工作失去了安全感,“樂視都這樣了,我還能去哪呢?”大部分時間,我就躺在家里,平均一周打開招聘軟件,象征性地看一眼。
這樣的日子持續(xù)了10個月后,我決定回家。
我退掉了北京的房子,收拾行李,回到老家平頂山,想找家培訓機構當美術老師。但我很快發(fā)現(xiàn),老家沒有我想要的自由。面試我的老板繪畫水平還不如我。當他給我開出月薪1000元和不交五險一金的待遇時,我覺得我們沒了再談下去的必要。
再次離開家的導火索,是鄰居和我媽的一次對話。
“她該不會在北京受了什么刺激精神出問題了吧,染了一頭灰毛回來,也不上班,打算靠你養(yǎng)嗎?”鄰居在客廳壓低聲音問,我媽也壓低了聲音回答:“反正也管不了,湊乎過吧。”
31歲、未婚、失業(yè),這在河南的小城市,的確是典型的反面教材。我在高三那年就離開了平頂山跑到北京學畫畫,那時我19歲。之后,我在北京上大學、工作。“北漂”十年,我就是為了回家給別人當“反面教材”的嗎?
就這樣,我重新回到了北京。那是2019年5月,我在最短時間內,入職了一家制造業(yè)公司。
公司不大,選擇那家公司是因為我覺得面試官(也是我后來的領導)人很好。面試結束后,她親自帶著去樓上找hr,進行第二輪面試,又在我面試完準備回家的時候,告訴我哪條路容易堵車,我怎么回家會比較方便。
進樂視前,我看重平臺,現(xiàn)在我更在意職場環(huán)境。
夢醒
不過,在制造業(yè)的那份工作,我還是只堅持了4個月。因為我的工作內容不只是設計,還要跟合作方對接,到后來,我甚至還要寫文案。
雜亂的工作內容和不明確的考核標準,讓我很難像過去一樣梳理自己的業(yè)績。我的恐慌和焦慮再次被激發(fā)。
辦離職的那天,領導還是和第一天面試那樣,送我進電梯。“公司在發(fā)展到不同階段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需求,你趁這段時間可以先想一想自己的需求。”
我的需求是什么?更高的薪水、更大的平臺又或者是更好的業(yè)績,這些職場里的誘人條件,對我來說,都比不上一個更有安全感的地方。哪怕這份安全感只是因為有熟人在,可以讓我從“孤獨地抗爭”中,短暫地解脫出來。
我最后選擇了朋友開的一家小創(chuàng)業(yè)公司,主要為品牌方提供內容創(chuàng)意和制作,團隊人不多,氣氛也很寬松。
接到朋友邀請時,我剛剛拿到一家上市公司的offer。朋友這邊能提供的薪水低很多,但有兩點實在太吸引我:簡單,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情;做完本職工作還可以在辦公室忙自己的私活。
其實離開樂視后,我一直有做自由職業(yè)的想法,朋友的offer,也相當于半自由職業(yè)。
“樂視都倒了,沒有什么公司值得信任,還不如去和熟悉的人工作。”后來我就這樣向周圍人解釋自己為什么會降薪來到一家小公司打工。
在由人情構成的工作室里,確實更加自由。我可以睡到自然醒再去工作,中午到公司后,先在公司里慢慢悠悠煮個湯,一邊盛湯一邊問茶水間外的人:“有誰要喝湯,今天煮的是銀耳雪梨。”
等大家一起喝完湯,我們再開始工作,晚上忙完就可以回家。老板還很愛放假,年假向來是半個月起步,不過項目忙起來的時候,我也得睡在公司。
要說這份工作對我最大的挑戰(zhàn),大概是適應從甲方到乙方的轉變。
某天深夜,一位同事突然給我打電話:“快去領紅包,甲方在群里發(fā)紅包了,記得表達感謝。”我領到了1.22元的紅包,同時獻上了一連串“謝謝老板”的表情包。
不過在這里,我確實被修復了。大廠螺絲釘?shù)目鞓泛屯纯啵茧x我遠去。
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了樂視前同事的微信:要不要一起出來吃烤肉?離職后的一年,我除了窩在家里打游戲,就是和他們一起呆著。五年時間,我們見證彼此的難過與成長。
我赴約了。當晚一起吃烤肉的有4個人。除了我之外,其他三個人,一個在廣東開民宿、一個考公上岸,進了體制,只有一個人,去了另外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
從物質上,最后那位選擇了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朋友拿到了更好的報酬,而其他人在離開樂視后,收入和平臺都在“掉落”。但經(jīng)歷并走出樂視之痛,我們對自己想要什么,都有了新的理解。
比如,在我看來,自由比成功更重要。安全感離不開金錢,但也不能完全靠金錢。而真正的安全感,與物質無關,它是內心的一種狀態(tài)。
12月的時候,樂視漲薪的新聞傳出,作為現(xiàn)任老板的朋友問我:“你會不會再回去呀?”我回頭白他一眼:“當然不回去。”“但我也可以隨時離開你。”后半句話我沒有說出口。
很難說這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但做好隨時離開的準備,是我在離開樂視以后學會的第一件事。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文章評價
匿名用戶
發(fā)布
發(fā)布
隨意打賞
薪水自然是信心最結實的基礎。我跳槽到樂視,薪水接近翻倍,以前的同事和朋友知道我的新工作后,都會夸張地道賀,這讓我更加堅信,公司的實力足夠打造賈老板口中的生態(tài)。
每一個細節(jié)似乎都在暗示著“明天會更好”,也讓人愿意“敬業(yè)”。只要順著這個體系生存,就可以生活得很好。這是我們這樣沒有背景的年輕人,能改變境遇的最靠譜方式。
我確實也很努力。
按照規(guī)定,我們有一個半小時的午休時間。吃完午飯,我偶爾會跟同事一起在樓下散步,但會時刻關注著手機,查看微信群里的需求。
“這個項目是臨時決定上線的,你這邊能不能優(yōu)先做一下?”作為設計,我經(jīng)常接到這樣臨時插入的需求。這就像一道詔令,不管我當時在哪里,都會馬上趕回工位干活兒。不能因為我的效率影響了整個項目上線,這是我對敬業(yè)的基本理解。
我的同事們也大抵如此。大家身上也有這股勁兒。大廠的空氣里,似乎充盈著隨時觸發(fā)緊迫感的魔力。我很快形成了隨時在線的習慣。每天早晨被鬧鐘叫醒后,我的第一件事不是關掉鬧鈴,而是看工作群里的新消息,再去公司內部郵箱里轉一圈,看看有沒有新的通知。
在這期間,鬧鐘就在一邊叮叮咚咚繼續(xù)響著,不悅耳的鈴音提醒著我時間正在一點點流逝,連帶著閱讀和回復的速度也被加快了。
2016年11月,我收到了賈老板的那封內部全員信,他對公司的快速擴張進行了反思,并表示自愿永遠只領取公司1元年薪。我被打動了。我和不少同事還在堅信,波動只是暫時的,困難很快就會過去。
那封信發(fā)出去不久,還有離開的同事跟我聊,想等時機合適再回來。然而,情況開始急轉直下,2017年春天,公司門口開始出現(xiàn)了舉著橫幅討債的供應商,更大的“風波”接踵而至。我們每天上班都要在討債人憤怒的注視下開始,壓抑和恐懼,逐漸侵蝕了曾經(jīng)牢固的信任。
5月,我和幾位同事向部門領導提出了離職。
領導讓我們等一等,他上樓去“堵”我們所在分公司的老板。這位老板是在“裁員潮”爆出后才剛剛上任的。到了這個時候,老板都是躲著我們走——擔心我們提離職和賠償。
當天晚上,我們坐在各自的工位上等消息。有人提議,不如一起來把王者榮耀吧。在共事一年多后,我們聚在一起打了第一把5V5游戲。等手機打到?jīng)]電,領導帶著老板出現(xiàn)了。“樂視正在最困難的時間,所有的生產(chǎn)線都已經(jīng)停工了,但希望品牌部的大家可以多留一段時間,我們現(xiàn)在最需要的就是各位在輿論環(huán)境下的努力。”
從未謀面的新老板,在空蕩蕩的辦公樓里對我們發(fā)出懇求,不久前,這里還坐滿了加班的同事。
自由
2017年6月,我正式離職了。裁員潮最后席卷到了品牌部。離開的那一天,我沒有拿到N+1,甚至連當月的工資都沒有如數(shù)結算。一臺黑色樂視手機,是對我過去一年半的唯一補償。
我堅持沒有使用那部手機,把它放回了老家平頂山,后來姐姐手機壞了,在新手機到貨前,暫時使用了一段時間。半個月后,它正式退休。至于和公司簽好的賠償協(xié)議,至今沒有兌換。
離開樂視后,我有大概一年的時間沒有上班。
需求沒了、周報沒了、就連不定期的全員郵件都沒有了,大段的時間被空出,某種意義上,我獲得了畢業(yè)后難得的自由,唯一保留下來的,就是時刻回復信息的習慣。當時我天天躺在床上打王者榮耀,但在回血的幾秒鐘內,我會快速切回微信,看看有沒有人來找我。
不過,對于大部分信息,我都選擇不回復。有一次,一個朋友從武漢來北京,來之前給我發(fā)微信約見面。我看到那條微信后,繼續(xù)切回了王者榮耀。
我不是討厭他,只是單純的,喪失了與人交流的興趣。準確地說,我對外界一切都喪失了興趣。
我被孤獨包圍了。
法國現(xiàn)代派詩人波德萊爾曾描寫過大街上的現(xiàn)代主義:“我急沖沖地穿過林蔭大道,縱身跳過泥濘,要在這一團混亂的車流中避開從四面八方奔騰而來的死神。”這段描寫后來被美國作家馬歇爾·伯曼引用進了自己的新書《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中。
在伯曼看來,被拋入車流中的行人,與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都市在進行著孤獨的抗爭——從樂視離開的很長時間里,我都陷在這種孤獨的抗爭里。
我不想繼續(xù)在北京找工作,樂視的這段經(jīng)歷讓我對工作失去了安全感,“樂視都這樣了,我還能去哪呢?”大部分時間,我就躺在家里,平均一周打開招聘軟件,象征性地看一眼。
這樣的日子持續(xù)了10個月后,我決定回家。
我退掉了北京的房子,收拾行李,回到老家平頂山,想找家培訓機構當美術老師。但我很快發(fā)現(xiàn),老家沒有我想要的自由。面試我的老板繪畫水平還不如我。當他給我開出月薪1000元和不交五險一金的待遇時,我覺得我們沒了再談下去的必要。
再次離開家的導火索,是鄰居和我媽的一次對話。
“她該不會在北京受了什么刺激精神出問題了吧,染了一頭灰毛回來,也不上班,打算靠你養(yǎng)嗎?”鄰居在客廳壓低聲音問,我媽也壓低了聲音回答:“反正也管不了,湊乎過吧。”
31歲、未婚、失業(yè),這在河南的小城市,的確是典型的反面教材。我在高三那年就離開了平頂山跑到北京學畫畫,那時我19歲。之后,我在北京上大學、工作。“北漂”十年,我就是為了回家給別人當“反面教材”的嗎?
就這樣,我重新回到了北京。那是2019年5月,我在最短時間內,入職了一家制造業(yè)公司。
公司不大,選擇那家公司是因為我覺得面試官(也是我后來的領導)人很好。面試結束后,她親自帶著去樓上找hr,進行第二輪面試,又在我面試完準備回家的時候,告訴我哪條路容易堵車,我怎么回家會比較方便。
進樂視前,我看重平臺,現(xiàn)在我更在意職場環(huán)境。
夢醒
不過,在制造業(yè)的那份工作,我還是只堅持了4個月。因為我的工作內容不只是設計,還要跟合作方對接,到后來,我甚至還要寫文案。
雜亂的工作內容和不明確的考核標準,讓我很難像過去一樣梳理自己的業(yè)績。我的恐慌和焦慮再次被激發(fā)。
辦離職的那天,領導還是和第一天面試那樣,送我進電梯。“公司在發(fā)展到不同階段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需求,你趁這段時間可以先想一想自己的需求。”
我的需求是什么?更高的薪水、更大的平臺又或者是更好的業(yè)績,這些職場里的誘人條件,對我來說,都比不上一個更有安全感的地方。哪怕這份安全感只是因為有熟人在,可以讓我從“孤獨地抗爭”中,短暫地解脫出來。
我最后選擇了朋友開的一家小創(chuàng)業(yè)公司,主要為品牌方提供內容創(chuàng)意和制作,團隊人不多,氣氛也很寬松。
接到朋友邀請時,我剛剛拿到一家上市公司的offer。朋友這邊能提供的薪水低很多,但有兩點實在太吸引我:簡單,沒有亂七八糟的事情;做完本職工作還可以在辦公室忙自己的私活。
其實離開樂視后,我一直有做自由職業(yè)的想法,朋友的offer,也相當于半自由職業(yè)。
“樂視都倒了,沒有什么公司值得信任,還不如去和熟悉的人工作。”后來我就這樣向周圍人解釋自己為什么會降薪來到一家小公司打工。
在由人情構成的工作室里,確實更加自由。我可以睡到自然醒再去工作,中午到公司后,先在公司里慢慢悠悠煮個湯,一邊盛湯一邊問茶水間外的人:“有誰要喝湯,今天煮的是銀耳雪梨。”
等大家一起喝完湯,我們再開始工作,晚上忙完就可以回家。老板還很愛放假,年假向來是半個月起步,不過項目忙起來的時候,我也得睡在公司。
要說這份工作對我最大的挑戰(zhàn),大概是適應從甲方到乙方的轉變。
某天深夜,一位同事突然給我打電話:“快去領紅包,甲方在群里發(fā)紅包了,記得表達感謝。”我領到了1.22元的紅包,同時獻上了一連串“謝謝老板”的表情包。
不過在這里,我確實被修復了。大廠螺絲釘?shù)目鞓泛屯纯啵茧x我遠去。
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了樂視前同事的微信:要不要一起出來吃烤肉?離職后的一年,我除了窩在家里打游戲,就是和他們一起呆著。五年時間,我們見證彼此的難過與成長。
我赴約了。當晚一起吃烤肉的有4個人。除了我之外,其他三個人,一個在廣東開民宿、一個考公上岸,進了體制,只有一個人,去了另外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
從物質上,最后那位選擇了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朋友拿到了更好的報酬,而其他人在離開樂視后,收入和平臺都在“掉落”。但經(jīng)歷并走出樂視之痛,我們對自己想要什么,都有了新的理解。
比如,在我看來,自由比成功更重要。安全感離不開金錢,但也不能完全靠金錢。而真正的安全感,與物質無關,它是內心的一種狀態(tài)。
12月的時候,樂視漲薪的新聞傳出,作為現(xiàn)任老板的朋友問我:“你會不會再回去呀?”我回頭白他一眼:“當然不回去。”“但我也可以隨時離開你。”后半句話我沒有說出口。
很難說這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但做好隨時離開的準備,是我在離開樂視以后學會的第一件事。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