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國供應鏈超級高效 關稅難讓iPhone生產回流美國
北京時間4月30日,《日經亞洲》周三發文稱,盡管特朗普希望利用關稅逼迫蘋果公司在美國生產iPhone,但是供應鏈的現實使得 科技 品牌難以擺脫對亞洲生產的依賴,尤其是中國超級高效的供應鏈。
當美國決定要對中國制造的蘋果商品征收高額關稅時,蘋果的第一反應不是趕緊回美國本土生產,而是迅速加碼東南亞和印度,包括協助印度供應商購置設備以提升iPhone產能,要求供應商將大部分銷往美國的iPhone、MacBook和iPad的生產轉移到印度和越南,加快把更多部件生產轉移到泰國。
無論蘋果未來是否會改變策略,其目前應對特朗普“對等”關稅的策略,凸顯出“美國制造”iPhone仍遙不可及,即便特朗普和他的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堅稱這是可能做到的。
中國的高效供應鏈
現實情況是,即使是蘋果和其他電子品制造商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推動生產多元化的東南亞和印度,也難以與中國及其超高效的供應鏈競爭。
對于蘋果來說,生產多元化的轉變是從特朗普第一任期正式開始的,但是根據《日經亞洲》的分析,截至2023年,蘋果前187家頂級供應商中仍有約84%在中國擁有設施,為其供貨。
MacBook的生產依然高度依賴中國供應商
雖然這些年蘋果在越南的供應商增至35家,在泰國增至24家,在印度增至14家,但進一步擴張受到了勞動力短缺、成本較高、語言和文化差異等挑戰的制約。
而且,轉移整個復雜的供應鏈是極具挑戰性的一項工作。例如,盡管一些MacBook、Mac mini和iMac現在標注為“越南制造”或“泰國制造”,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部件都是在這些地方生產的,也不意味著所有的組裝工作也都是在那里完成的。
以印刷電路板(PCB)為例。一些關鍵供應商已進行大力 投資 ,幫助蘋果建立表面貼裝技術(SMT)最終組裝、測試生產線,針對的是在越南生產的MacBook、Mac mini等產品,在泰國生產的iMac。SMT是電子品制造中的一個關鍵步驟。在這個過程中,核心芯片和外部芯片等重要部件被安裝在PCB上。安裝了芯片和部件的PCB通常是設備中最昂貴的模塊之一。
然而,據多位業內知情人士透露,部分MacBook、Mac mini和iMac的主板會運回成都、深圳和上海進行最終組裝,因為目前還不具備將其他部件轉移到中國以外生產的條件,包括金屬外殼、機械零件和連接器。
一位蘋果MacBook部件供應商的高管表示:“例如,蘋果MacBook的金屬外殼采用一體成型工藝,僅用幾顆螺絲固定,這與其它筆記本電腦相比要復雜得多,組裝起來也更困難。這需要特定的金屬成型設備以及熟練的技術人員和工人,而目前只有中國在這方面擁有足夠的此類人才。”
這與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的觀點如出一轍。庫克曾經表示,中國的制造優勢不僅僅在于成本。“在美國,你可以組織一次模具工程師會議,但我不確定我們的工程師人數能否填滿這個會議室。在中國,你可以填滿多個足球場。”庫克稱。
而且,一部iPhone包含至少1500個零部件,組裝起來要比MacBook復雜得多。
美國制造不實際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科技分析師戴昊(David Dai)表示,對于任何毛利率低于20%的電子制造或部件制造商來說,將生產轉移到美國將是困難的。他說,原因之一是電子組裝和部件制造仍然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
“實際上,你根本無法在美國找到足夠的工人來做這種工作,”戴昊稱,“從印度身上你就能看到把生產轉移到新地點有多么困難。蘋果一直希望將一大塊iPhone組裝轉移到印度,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印度生產的iPhone比例仍然不到20%。”
大多數電子產品依然在中國制造
工資也是一個問題。研究公司Counterpoint分析師林科宇(Ivan Lam)表示,更高的成本意味著僅僅依靠關稅并不足以促使蘋果在美國制造iPhone。
“最終組裝不太可能搬到美國,更不用說完整的電子組件供應鏈了,”林科宇說,“僅僅比較中國鄭州和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藍領工人的平均工資,就會知道美國成本要高出好幾倍。”
根據Counterpoint的數據,全球消費電子產品絕大多數仍然主要在中國制造。中國去年生產了64%的全球智能 手機 ,79%的筆記本電腦和72%的電視。
特朗普的不確定性
科技巨頭并未急于將生產轉移到美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特朗普本人的不確定性。一個關鍵問題是,美國給予了東南亞和印度等國90天的“對等”關稅寬限期,這一寬限期結束后會發生什么。科技供應商們也在等待特朗普政府公布有關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單獨關稅”的詳細信息。
科技行業領袖們坦誠地談到了這些挑戰。臺灣面板制造商友達光電的董事長彭雙浪表示,在客戶要求其在越南建立替代網絡時,供應鏈承受了超過10%的成本上漲壓力。而且,自那以來,該公司已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降低越南的運營成本。
“如果說要把制造業務轉移到美國,我們所談論的成本結構不會是10%的增長,可能會高出100%或更多。”彭雙浪稱。
彭雙浪是一位擁有幾十年經驗的科技行業資深人士。他表示,美國根本沒有堅實的技術生產基礎或完善的供應鏈網絡,且效率遠不如亞洲市場。“臺積電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說,“它在亞利桑那州建廠花了四年時間,而在臺灣地區僅需18個月。”
iPhone組裝商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提出了另一個觀點:雖然美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但它并不代表整個世界。“我們不應該讓當前動蕩的關稅不確定性擾亂其他市場的供應鏈戰略。”童子賢說道。
宏碁創始人施振榮表示,在公司創立初期,曾有美國客戶要求他在美國生產一些產品。 宏碁認為,如果這樣做,公司將無法盈利,因此拒絕了這個要求。
“供應商應該保持冷靜,”施振榮說,“如果在美國制造是一項虧本的生意,你可以選擇不做這個生意。”
截至發稿,蘋果尚未就此置評。
【來源: 鳳凰網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