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HTC VR大空間版圖:重塑中國文旅與科技創新融合新范式
近年來,隨著 VR 大空間沉浸式體驗逐漸成為文旅產業的新風向,行業和用戶的興奮點正在從傳統的觀光模式向沉浸式、互動式體驗轉型。作為率先將這一全新體驗模式引入國內的HTC,正憑借其在硬件、軟件和內容生態上的深厚積累,不斷推動并重塑中國文旅與 科技 創新融合的新范式。
《消失的法老》:開啟VR大空間元年
“那一天,人類回想起被VR大空間支配的震撼。”2023年5月,上海·興業太古匯,一位剛剛看完《消失的法老》的觀眾,面對記者的采訪,套用《進擊の巨人》中的經典臺詞來表達這個VR沉浸體驗帶給自己的沖擊力和驚喜感。
45分鐘超長沉浸體驗、800平方米自由移動空間,以及對金字塔內部結構的毫米級數字化還原,這三大核心優勢迅速引爆市場。數據顯示,在此后11個月的運營周期內,《消失的法老》吸引約11萬人次參與,總票房突破3000萬元,成為國內文旅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現象級事件,直接推動上海文旅局將VR大空間納入“智慧旅游創新示范工程”。
這樣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當然不是憑空而生。在此之前,HTC已經與負責內容制作的法國VR內容領頭羊Emissive工作室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合作開發。為項目提供歷史與學術顧問的則是美國哈佛大學吉薩項目(Giza Project)團隊。在HTC VIVE高品質頭顯設備和LBE大空間解決方案的加持之下,中國觀眾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參與到跨越千年的考古冒險之中,流連忘返于探秘金字塔從未向公眾開放的區域、登頂大金字塔俯瞰吉薩高原全景,以及在尼羅河上乘坐太陽船航行領略第四王朝的美景。
轉年在北京鳳凰中心,前來體驗的觀眾驚喜地發現此番探索金字塔無需再背負電腦背包,僅憑HTC VIVE Focus 3一體機頭顯便可自由行走在場地內,高精度的定位功能依然可確保用戶在虛擬世界中的移動與真實世界完全同步,并且幾乎感受不到眩暈。而HTC提出的LBE概念(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基于位置的娛樂)也迅速出圈,引發了更廣泛科技產業的對標討論。此后的各大峰會、論壇,但凡提到VR技術創新和應用落地,幾乎都在思考如何超越《消失的法老》、如何復制VR大空間在文旅之外的行業破局。
可以說,HTC為中國市場帶來的《消失的法老》及其背后行走式VR的創新模式,直接推動了國內VR大空間項目從2023年的零星試點到2024年的遍地開花。IDC最新數據預測,2025年全球VR大空間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將突破12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8%。由此,蝴蝶扇動翅膀的2023年,被行業公認的中國“VR大空間元年”。
破局之后:技術基建 + 生態培育
從技術上來說,LBE(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基于位置的娛樂)是一種將虛擬現實技術與實體場地相結合的娛樂形式。與傳統的VR體驗不同,LBE支持用戶在物理空間內進行自由移動,并與虛擬環境進行互動。
隨著技術的發展,基于LBE的VR大空間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 商業 模式,并且首先在海外發端。例如2018年,環球影城等將LBE技術改良后用于《侏羅紀世界VR遠征》等景區項目,通過簡化交互(如固定路徑移動+局部互動)平衡體驗與運營成本。2021年,熱門 游戲 《Space Pirate Trainer》衍生的線下大空間版本《Space Pirate Arena》可實現大范圍的追蹤,帶來沉浸式的射擊體驗。
相比于國外,國內的VR體驗項目此前的發展道路基本都是用“輕量化場景”化解對硬件的依賴。2023年前,國內幾乎沒有基于LBE的VR大空間項目,僅有少量嘗試性的VR娛樂應用。用戶對VR的主流印象,大多是大型商超的一隅,佩戴頭顯的顧客依靠類似搖搖車的裝置或是萬向跑步機,體驗空間過山車、擊殺僵尸等偏游戲感的單一場景。這些項目時間長度短則幾分鐘、長則十來分鐘,吸引顧客眼球主要靠視覺體感帶來的刺激,極少有敘事鋪展和情節起伏。個別具有空間感的體驗項目,也更像一個360°展示或導覽視頻。
所以,不難想象2023年《消失的法老》的橫空出世,是用怎樣一種近乎暴力的姿態,以技術革新和敘事重構,劈開了VR應用的想象空間,不僅重新定義了VR大空間的體驗標準,而且清晰地勾畫出“技術/設備商+內容商+運營商”的成熟產業生態模式。而在此之后,以技術/設備提供商角色出現在《消失的法老》的HTC,則進一步通過不斷加速的項目落地,向業界展示自身從2016年開始的布局邏輯:技術基建+生態培育。
技術層面,HTC自主研發的LBSS大空間解決方案整合了高精度定位、無線VR頭顯和內容適配優化三大核心模塊,成功攻克了大規模多人同步追蹤、無眩暈移動體驗等關鍵技術難題,為沉浸式體驗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此外,疊加全身追蹤技術,觀眾可以在專業舞者的引導下,在虛擬世界的盛大舞會中化身角色、參與敘事。而基于新一代XR頭顯HTC VIVE Focus Vision雙16MP攝像頭和深度傳感器實現的立體彩色透視功能,觀眾可以和虛擬人物進行手勢互動,將沉浸感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與此同時,HTC旗下的VIVE Arts團隊與法國盧浮宮、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全球超過50家頂尖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合作,為沉浸式體驗展的創意和開發提供源源不斷的傳世IP和世界文化遺產級的內容。2024-2025年以來,HTC VIVE Arts聯合Emissive、Backlight studio VR、Small Creative、Wevr等內容創意團隊,陸續推出《巴黎圣母院》《巴黎舞會》《永恒高迪》《梵高先生》《好奇愛麗絲》《泰坦尼克號.遺世回響》等項目,其中多個項目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成都、杭州、蘇州等城市不斷返場,國內的合作伙伴不僅有博新全宇宙、今吾今朝、樂道初音、抱風嶼Tempest Projects、X-META奇境穿越、曼恒數字等專業運營團隊,更不乏陜文投、浙文投、上海久事、河南廣電等大型國有企事業單位。
2025年5月15日,HTC China宣布與博新全宇宙母公司盧瓦文化達成戰略合作,在IP授權運營、市場 營銷 、硬件支持、內容制作開發和技術平臺多個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動行業標準和整體實力升級。而兩周之前,杭州M511光影匯首次采用“雙IP同時運行模式”,即在同一片場地內同時運行《消失的法老》和《永恒的巴黎圣母院》兩個VR大空間體驗,不僅提高場地的運營效率,也讓觀眾有更充分的體驗選擇,預計將成為中國VR大空間下一階段的主流模式。
未來之戰:內容為王與文化IP的深度挖掘
近期,由國 家電 影局發布的一則公告在VR行業內引發了關注和熱議。按照《國家電影局關于促進虛擬現實電影有序發展的通知》的定義,“虛擬現實電影”這一運用虛擬現實(含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有關技術制作、采用頭戴式顯示設備等虛擬現實終端觀賞、用于電影院等固定放映場所公開放映的新形態電影,將正式成為與故事片、紀錄片、動畫片、科教片并列的新片種。根據國家電影局公示信息顯示,中國虛擬現實電影的“龍標”也已經開始正式發放。
虛擬現實電影在此之前更廣為業界所熟知的稱呼是:VR大空間沉浸式體驗。相比較傳統影院的坐席式觀影,VR大空間的核心優勢在于“空間敘事”,即通過三維虛擬環境讓觀眾自由探索場景。進入虛擬現實空間的觀眾不再“靜態觀賞”故事內容,而是“身臨其境”情節場景,移步換景,動態展開完全沉浸的旅程。
對于電影行業而言,將VR大空間融合到電影行業并進行規范化發展,大大拓展了觀影模式的多樣性和可能性,也從側面展現出官方對VR大空間形態的認可。對于VR行業而言,這樣的融合除了意味著更大的市場、更多的觀眾,還有其中所蘊含的產業“破局”意義。
用戶接受度的提升、市場潛力的顯現、 投資 規模的擴大,包括上述國家電影局推動虛擬現實電影發展帶來的利好,使國內VR大空間產業生態的不同環節都在期待2025年能夠迎來一波井噴。然而,這樣前所未有的行業發展契機之中也隱含著諸多挑戰。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盡管市場快速擴大、用戶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當前仍面臨內容同質化、復購率低等問題。
據36氪對國內近200部VR大空間作品的調研,僅《消失的法老》《巴黎圣母院》《泰坦尼克號·遺世回響》《凡爾賽:太陽王的失落花園》等少數項目達到國際水準,尤其在體驗質量上,多數作品因畫面粗糙、敘事薄弱被用戶詬病。而VR陀螺的報告分析指出,2025年一季度上線的新項目在敘事專業度和技術完成度上較2024年有顯著提升,但大題材制作仍存在“斷層感”,暴露出部分國內團隊在復雜內容把控上的不足。高標準、高質素的“內容為王”,依舊是這一領域未來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遺產為VR大空間提供了舉世無雙的天然素材庫。中國文化IP的數字化開發正在成為大空間領域內容創新的藍海。基于中國傳統文化IP的VR大空間項目逐漸顯現熱門趨勢,多家廠商也開始嘗試拓展經典影視IP。在諸多的內容深耕中,HTC延續其一貫的頂級IP開發路線,與陜文投集團合作的《塵封的帝國——秦始皇陵》得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獨家授權,已經正式公告于2025年暑期揭幕,通過VR技術活化歷史場景,為觀眾提供更具沉浸感的文化體驗的同時,更好地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
元宇宙浪潮與文旅產業升級的雙重驅動之下的VR大空間,正在為LBE的未來錨定全新的發展坐標——不僅是科技與文旅的簡單結合,更是一場關于“文化數字化傳承”的深刻變革,并通過技術標準化、生態開放化與內容精品化,開辟出一條兼具商業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創新路徑,激活更多歷史文化IP、繼續深化用戶需求,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虛擬與現實的“時空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