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融資 18 億:去年賺了不少錢
?
最近,美圖獲得阿里 2.5 億美元 投資 。融資,本來是好事,但卻感覺,這是美圖的萬般無奈之舉。為何?
首先,這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 " 股權融資 ",它是一種可轉債融資。什么意思?既然是可轉債,那么意味著可以是債,可以是投資,至于最終是什么,阿里可以根據情況決定。
具體看細節。5 月 20 日,美圖發布公告稱,與阿里簽署了 2.5 億美元可轉債協議:為期 3 年,年利率 1%,可按每股 6.00 港元轉換為美圖股票。
按照慣例,可轉債投資,一般用在 " 投資人糾結 " 的情況下:投資決心沒有那么大,有風險,如果被投公司做得好,那么就轉成股票;如果做得不好,那么就當貸款,本金 + 利息還給我。
美圖這次融資,就是這種情況。股權投資的烙印不大,業務合作痕跡倒挺重。
從這些條款,能夠感受到美圖的妥協,以及
商業
護城河的軟肋。
首先,阿里將在其電商平臺優先推廣美圖 AI 電商工具,比如電商生圖、生視頻。這是美圖的核心需求:需要阿里的流量,給他帶去新客戶。
其次,阿里為美圖提供技術支持,比如算力。美圖承諾未來 3 年,向阿里采購不低于 5.6 億元的云服務。
很顯然,這是阿里的需求。很聰明,2.5 億美元(18 億元)投出去,直接換來 5.6 億元的收入。更長遠來看,可能會換來一個大客戶。當美圖花掉 5.6 億元后,說不定會形成阿里依賴,繼續花 10 億、20 億,都將有可能。
再次,雙方共同開發模型,包括視頻生成模型、圖像生成模型。這雖然是雙方的需求,但從研發角度看,這更是美圖的需求,美圖更需要阿里的研發實力。
這三項,基本可以總結為:美圖需要阿里的流量與客戶,需要阿里的研發實力。阿里則需要美圖這個客戶,去購買他的算力。
這是雙方淺層次的需求。那么深層次需求呢,美圖的迫切需求是啥?
從融資的條款看,美圖最需要的是流量,需要的是技術研發加持。那么,這是否直指美圖的商業模式軟肋?某種程度上說,是的。
美圖缺流量嗎?缺,尤其缺精準流量。為什么?
美圖是一個流量販賣商(部分業務),它也依靠賣廣告賺錢。就憑這一點,對流量的追求永無止境,流量越大,廣告收入就越多。據 2024 年財報,美圖去年廣告收入 8.5 億元,占總收入比例約 25.5%。
其次,美圖收入最高的業務——影像設計產品業務,也非常依賴自身流量的轉化。2024 年,該業務收入 20.9 億元,占總收入比例約 62.4%,同比增長 57.1%。
什么是影像設計產品業務?比如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等,即圍繞這些產品的收入。
這些收入具體又分為兩種:一種是 C 端訂閱,比如按月付費;另一種是 B 端付費,比如企業付費,用來設計海報、處理圖片等,有點像 SaaS 服務費。
這兩種收入,美圖更看重哪種?或許從阿里這筆投資,你已經猜到了,那就是 B 端業務。
現在看,C 端收入占比更高,但 B 端增速更大。
據去年財報數據,C 端生活場景應用收入貢獻占比約 56.6%,付費用戶約 1261 萬。而 B 端的生產力工具,收入約 2 億元(占比僅 6%),但同比增速達 152%。
這種背景下,我們就能理解這筆投資——美圖為什么需要阿里?需要它的 C 端流量,但需要它的 B 端流量。這些電商商家,哪個不需要處理圖片,不需要設計海報。阿里的電商平臺,簡直就是美圖金主爸爸的集合地。
除了流量,美圖的另一個軟肋就是:技術研發。
盡管去年,美圖自研的大模型(MiracleVision),推動了收入的增長。但與競爭對手相比,它的稀缺性是有限的。與 Sora、Canva、字節醒圖等工具相比,美圖有競爭壓力。
比如 Sora 已經實現電商視頻的一鍵生成,字節醒圖日活也超過 8000 萬。
因此,在產品力上,美圖也必須借力阿里的技術研發,否則將逐步喪失競爭力。
但坦白講,美圖的業績還比較扎實。去年收入 33.4 億元,凈賺 5.86 億元。因此,手里還有足夠的彈藥加強堡壘。
來源:鉛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