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A Robotics 陳天一:當一個追求自由的人決定跳入創業的牢籠
雷峰網訊? SOMA Robotics 的創始人陳天一知道自己從小就是一個“情緒絕緣體”,這一點跟他后來想創業的領域——機器人某種意義上有點像。
“我完全不知道大家在哭什么。”談及成長經歷中第一次離開家去學校的初印象時,陳天一如是說。
陳天一是 2006 年開始上學,且選擇的是一所寄宿學校,這也是他第一次面對與父母長達七天的分離。他清楚地記得,開學當天下午,班上突然爆出不絕的哭聲。如今他明白那是小孩子的分離焦慮,但當年的他一臉困惑地坐在同學間追問:“你們哭什么呢?”
“我一想到能離開家,能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在學校玩,我只覺得特別激動。”陳天一將創業視為自己必然的選擇,而這段經歷,被他作為自己從小顯露出“自由天性“的證據之一。“我就是想追求百分百的自由。”
這種天性并沒有隨著漫長的學生時代磨滅,反而讓陳天一始終蠢蠢欲動,從本科開始就時刻準備著從學校“跑路”。去年夏天,他從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學院 GRASP 機器人實驗室休學,帶著自己開發的 VR 機器人遙操系統回到上海創業。但回頭再看,這個出于追求自由而做出的選擇,卻讓陳天一走上了一條直面現實世界桎梏的旅途。
像大多數創業者一樣,陳天一的初次嘗試并不順利。他落地上海的 2024 年夏天,正值具身智能賽道融資一路走高之際。阿里、京東、美團一眾大廠的積極布局之下,千尋、眾擎等頭部企業先后完成億級融資,財大氣粗的人形機器人廠商不需要一個學生團隊的數據采集技術。陳天一和當時的創業伙伴在烈日下輾轉奔波了二十幾家公司,無一人投資。
“我小時候覺得自己是比較特別的,我覺得自己的成長經歷、思想和同齡人都不一樣。但是創業以后我才明白,其實自己沒那么特別。“陳天一忽然意識到,投資人見過太多光彩熠熠的創業者,自己的故事和他們比起來”相當于沒有故事”,他的故事遠不值得被投資。
此前還有另一道桎梏,在投資人的拒絕到來前,便迎頭撞上了陳天一。早在小時候就意識到人生有限,陳天一的第一反應是追求長生不老。“可能是對未來太好奇了,我想活 500 年、1000 年,我想看看那時候的技術會發展成什么樣,人類文明會達到什么階段。“然而長壽技術的冷水讓陳天一很快意識到,自己注定見不到 1000 年后的星海。
“人終有一死,我也并不特別。”至此,陳天一見識到了現實的全貌。
當意識到應許中的自由并不存在,那個激動地喊出“百分百的 free”的男孩,會怎么重新看待創業這個選擇?
“人活一輩子,還是想給這個世界留點什么。”
有限的人生可以被思想延續,而偉大的公司終會反映出創始人的精神。20 多歲的陳天一還不確定自己會為世界創造什么樣的價值,但他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等價于人生的意義。如果天資不足以讓自己在這條群星閃耀的路上被看見,那就去講述那些接地氣的、有用的故事。
“這樣做之后,我好像被奇績創壇看到了。”他說。2025 年 3 月,陳天一的最新創業項目 SOMA Robotics 入選奇績創壇 S25 項目名單,該項目旨在開發面向具身智能極客和個人開發者的機械臂產品,以及相關的開發生態。
帶著鐐銬的靈魂可以跳出百分百自由的舞蹈嗎?具身智能可以替我們看到 1000 年之后的星海嗎?
創業是一場直面現實的修行。探索下去,是陳天一唯一確定的答案。
百分百的自由
AI 科技評論:你為什么想創業?
陳天一:我從小就想創業。最開始是因為看我父母做生意,我就覺得做生意比打工賺錢,而且更自由。
自由這件事真的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小學上的是一所寄宿制學校,一周才能回一次家,當時很多小孩都不愿意去,但這對我來說反而是一個非常大的吸引點。我記得特別清楚,開學第一天下午,我們整個班里的小朋友突然都開始哭。我現在知道大家是想家了,但當時只覺得很奇怪,完全不知道大家在哭什么。我一想到能離開家、自己在學校待著,我只覺得特別激動。
最開始想創業也是這樣,我覺得當老板就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我就是想追求百分百的 free,百分百的自由。
AI 科技評論:你是什么時候決定 All in 創業的?有什么契機?
陳天一:研一我從賓大休學創業,契機就是當時做出了一個 VR 遙操系統。其實我從上大學開始就處于一種隨時準備跑路的狀態,一直都蠢蠢欲動,只是沒有合適的項目。
做 VR 遙操的靈感最初是賓大一位博士學長給我的,2024 年初他建議我看看 VR 和機器人交叉的領域。其實他本意是給我指一個做研究的方向,VR 近幾年在學界熱度下降,反而可能有利于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工作,而且發論文的競爭也沒那么激烈。但我就是,任何 idea 到了我的腦子里,我都傾向于把它轉化成一個創業項目。
AI 科技評論:這個項目后來怎么樣了?
陳天一:我寫了一頁紙的商業計劃書,配上我們自己拍的演示視頻,然后發給了傅利葉的高管,問他們感不感興趣。研一那年暑假,我們做出來的 VR 遙操系統就部署到了他們的人形機器人上,效果非常好。當時我跟另一位團隊成員從傅利葉出來,覺得如果這個東西傅利葉需要,那其他人形廠家是不是也需要?
事后來看,當時想得確實比較天真。我們再去跟其他公司聊,發現整個市場的付費意愿不是很高。當時人形機器人廠商的融資都還蠻好的,團隊不太差錢,而且中國產業一向對軟件的付費意愿比較低。我覺得如果以項目的形式去做數據采集服務,就偏離了我創業的初衷,我還是想做一些比較有長期價值的事情,所以就轉型到了現在這個 To C 的項目。
AI 科技評論:現在這個方向是怎么找到的?
陳天一:我現在的項目叫 SOMA Robotics,我們在做面向具身智能極客和個人開發者的機械臂產品,還有相關的開發生態。轉向 C 端是因為我們發現市場上開始出現對個人具身智能硬件的呼聲,我覺得目前的個人機械臂處于一個像是個人電腦剛剛普及的階段。雖然我們現在的目標客戶都是極客,但蘋果剛出來的時候,目標客戶也都是極客。隨著極客群體的購買、開發生態的完善,慢慢才出現了一些可以落地到垂直場景的應用。
長期來看,我們未來的愿景是成為一個分布式開發社區。比如有人開發了一個疊衣服的應用,大家就可以通過協作豐富這個疊衣服應用的數據和質量,來提升模型的效果。另外隨著生態的完善和極客對于垂直場景的探索,我們會把其中典型、而且表現比較好的場景拿出來,開發垂類的機械臂或者機器人應用。比如剛才提到的疊衣服應用,我們可以把它做成一個成本更低、專注疊衣服這一件事的機械臂,這個產品就可以賣到極客之外的,更廣闊的消費者市場。
AI 科技評論:為什么會選擇具身智能賽道創業呢?
陳天一:其實也有偶然性在。小時候在電影院看了《鋼鐵俠》,就對機器人特別感興趣。當時看完還去查了主角的人設,他是麻省理工機械工程學院畢業的,我就說我也要上麻省理工,我也要學機械工程。
現在問我的話,我認為具身智能有兩個價值。一方面是老生常談的,解放人類的生產力。未來核聚變會帶來無窮無盡的能源,我們現在做具身智能,就是給這些能源做準備,到時候生產力也會變成無窮無盡的東西。
另一方面,我認為具身智能會是人類文明的繼承者。未來人類文明肯定要走到星際中去,但人類因為情感因素和生理構造的限制,不太適合進行星際旅行和拓荒。我傾向于人留在地球上,具身智能會是代替人類走向整個宇宙乃至傳承文明的最佳選擇。
AI 科技評論:就創業而言,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陳天一:我一直都說,我有且僅有的偶像就是喬布斯。小時候我只是想自己做一門生意,看了《喬布斯傳》,才真正有了創業的想法。這個區別在于“行業影響力”,我非常敬仰喬布斯這種憑一己之力,帶領蘋果改變整個個人移動設備行業的事跡。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但當時我就覺得,如果未來要做生意,我也想做到喬布斯這樣。
Prosumer Helps Prosumer
AI 科技評論: SOMA 的機械臂有哪些創新?和同類產品相比有什么不同?
陳天一:現在還不敢說創新。我們的機械臂能做到千元級別,主要是用了精度還行,而且也不是很貴的關節模組。
之前的機械臂主要面向科研市場,用的主要是 BLDC 直流無刷的力矩關節模組,但是我們換成了一些以前不太會用在專業機械臂上的零部件,比如舵機。現在力矩舵機的品類蠻多的,精度已經能達到毫米級,扭矩也可以達到和同成本或者同量級 BLDC 關節模組一致的水平,而且能量密度還要更低。
AI 科技評論:這聽起來不是一件門檻很高的事情,SOMA 的核心壁壘是什么?
陳天一:實話實說,我們一開始是借鑒了海外的優秀產品,別的廠商確實也可以用上這些關節模組,最后這就變成了一件比拼供應鏈能力的事情。不過 SOMA 打出差異化的點并不在這里,我們和別的廠家最大的區別是面向的客戶群體不一樣。B 端市場會更看重機械臂本身的硬件參數和功能性,而任何產品一旦到了 ToC 的領域,賣的就是一個完整的體驗。
SOMA 最大的壁壘,就是我們針對 C 端市場定義“什么叫個人機器人”,以及我們圍繞這個定義而構建的整個交互體驗。當別的廠家用上了這些低成本、高精度的硬件,我們已經走在下一步上了。
AI 科技評論:那在你的定義中,什么是個人機器人?你們希望賣給用戶什么樣的體驗?
陳天一:就像蘋果在電腦上的追求一樣。喬布斯在發布初代麥金塔電腦時說,這么長時間以來,人的桌子上只有一個家用電器,那就是電話,他希望讓個人計算機成為下一個桌面的 appliance(設備)。我希望把機械臂變成人在桌子上的下一個 appliance,讓用戶覺得開發這件事情是信手拈來的,讓機械臂成為大家身邊日常的玩伴。
另外在整個體驗上,個人機器人不該是一種必須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才能玩的東西,而是任何人都可以玩。我希望提供一個開發社區,讓所有人都可以訓練自己的機器人,而且我認為只有當人人都能訓練具身智能的時候,通用具身智能才有可能到來。
AI 科技評論:最前沿的技術突破不該發生在少數尖端實驗室里嗎?
陳天一:我確實是在挑戰這樣一個認知。具身智能跟之前的技術都不太一樣,我的想法就是 let's wait and see,我也說不準,但這就是我的直覺。
AI 科技評論:有一種說法認為,具身智能現在收斂到了全身控制、大小腦協同和具身大模型三個技術方向。SOMA 解決的是這三個方向中的什么問題?
陳天一:首先我個人不太認可這個分類。它們更像是一個系統內從低到高的關系,最后還是會融合在一起,我不知道能不能這樣平行地看待。波士頓動力的分類比較有意思,他們把通用具身智能的技術分成了四塊:perception models(感知模型),mission tasking(任務分配),manipulation skills(操作技巧),還有whole body control(全身控制)——相當于是從任務分配到理解、操作,再到全身的協同操作,(我覺得)這樣分類會更合適。
至于 SOMA 的角色,我認為對前沿技術突破來說,真實場景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把硬件部署在真實場景,并且是由真實的人使用它。我們這種開發者社區提供了一個更大且更貼近真實場景的開發與驗證平臺,這是SOMA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AI 科技評論:在你設想中,這個開發者社區的生態是什么樣的?
陳天一: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 prosumer(生產消費者)這個詞,這是一個兼具了 producer(生產者)和 consumer(消費者)的角色,他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拓竹的用戶就很典型,他們會在社區分享自己的模型供別人下載,也會去購買別人產出的內容。
極客或者說個人開發者天然地就是 prosumer,個人電腦發布之后,慢慢地有越來越多的公司為這些人提供分享產品的平臺,比如 Apple 的 APP Store,拓竹的 Maker World。我們現在就是要為具身智能的 prosumer 做一個這樣的平臺。
AI 科技評論:從賣硬件到搭起社區的生態,這是一件非常長程的事情。SOMA 作為一家初創公司,要怎么走完這么長的閉環?
陳天一:我們的思路就是 divide and conquer(拆分、再征服),把長鏈條分割成不同階段。
早期肯定是以硬件本體作為主要盈利手段,供應平臺研發和開發社區的運營。而開發社區的推出又會引出新的盈利模式,比如訂閱服務、算力對接,還會在短期內給我們很多產品落地的靈感。后期盈利手段是前期盈利手段的補充,前期盈利手段也是后面一切的基石。
長期的話,我們希望平臺和開發社區可以把我們帶上通用具身智能的牌桌,這個盈利潛力就是無限大的了。
AI 科技評論:機械臂賽道上已經有一些公司實現了量產并且盈利,他們有什么值得 SOMA 借鑒的地方嗎?
陳天一:其實對我們來說,一個蠻經典的案例是拓竹。他們的社區里一開始都是對 3D 打印比較懂的人,隨著產品功能和體驗慢慢完善,又開始吸納那些本身不懂建模、切片,但是可以通過下載別人的模型享受 3D 打印樂趣的用戶。你可以看出他們的發展趨勢,就是從一個比較小眾的、類似極客的市場,逐步拓展到一個更廣闊的消費者市場。SOMA 初步也會是一個極客社區,服務好這群個人開發者會是我們的立身之本。
另外還有宇樹、方舟無限這樣的公司,我覺得他們做對了兩件事情。第一是抓住了真實的需求,也就是科研市場的需求。第二是產品足夠好用,穩定性高、易上手,易開發。我們在 SOMA 也會把這兩點奉為圭臬。
AI 科技評論:有觀點認為做具身的企業必須要有軟硬件結合的基因,你怎么看?
陳天一:我覺得這個還蠻重要的。其實你仔細想一下,自然界中的智能都是在某種身體,也就是物質形態與環境耦合的載體中產生并不斷迭代的,所以智能的產生需要身體,身體的構建又需要硬件技術的支撐。
我自己就是軟硬件極客,或者說全棧開發者,我目前招人也只招全棧開發者。惠普有個很有名的理念叫 next bench syndrome(向鄰座同事展示原型),意思就是做自己想要的產品。一樣的道理,我們是在為具身智能的個人開發者做產品,如果我們自己就是 prosumer,那肯定就更知道用戶想要什么,因為你對自己的需求是了解得非常清楚的。
AI 科技評論:但是對供應鏈來說,你會不會太年輕了?
陳天一:我只考慮自己是不是真心想做這件事,如果想,其它問題都不重要。可能供應鏈確實不信任年輕人,但創新往往也始于跨界。我們將是新里的老,老里的新,這是我們的優勢。
創業是直面現實的修行
AI 科技評論:創業以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陳天一:我覺得創業有點像是 sim2real,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完全拋到現實環境下獲得真實的 feedback。我從小就覺得自己是特別的,創業以后才意識到,其實我沒那么特別。尤其是去年做 VR 遙操系統,我聊了十幾二十家公司都沒有結果就明白了,單憑我個人的 story 還不值得被投資。我個人的故事和很多人比起來,相當于沒有故事。
所以我現在再去跟投資人聊的時候都會更冷靜和客觀,聚焦在我要做的事情上。這樣做之后,我反而拿到了奇績創壇的投資,我覺得奇績創壇好像看到我了。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個年輕人能有什么故事呢。天才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的人年齡擺在這里,人生經歷就是不如那些年齡更大一些的創業者。
AI 科技評論:具身智能距離落地還有相當遠的距離,也有人說年輕在這條賽道是很大的優勢。你怎么看?
陳天一:年輕就是優勢。創業的最低和最高標準都是活著,年輕至少保證了我們人可以活得久一點。另外我很喜歡陸奇博士告訴我們的一個概念,叫認知斜率,也就是認知的迭代速度。
年輕意味著很多,一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更敢想敢做,更有機會從失敗中獲得認知上的升級。另外有些事情是不嘗試一定學不到,嘗試之后不管動機是什么,一定能學到些不一樣的東西。年輕讓我們可以在認知迭代這件事情上投入更多精力。
AI 科技評論:年輕的創業者本就是一群敢想敢干的人,但個體的認知斜率還是會拉開差距,你覺得原因是什么?
陳天一:創業和創業者被我們這個時代非常強烈地褒揚。作為 00 后,過早了解到這一點確實會讓我們產生創業的沖動,但也可能讓我們進入為了創業而創業的誤區。我回看之前的自己也是這樣,現在看來當時的自己可能還沒抓住創業的神。
我覺得對于創業來說,這個神是想清楚自己創業的意義是什么。一個創業者真正在做的事情可能并不是創業,而是創造價值。
AI科技評論:那你希望創造的最終價值是什么?
陳天一:我還在探索。如果我們回看一下,大部分創業者其實在一開始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最終能創造什么樣的價值,都是在創業路上逐步清晰的。你要說喬布斯在看到沃茲尼亞克的電路板那個瞬間,就意識到個人計算機對于整個人類的價值,我是不太相信的。我現在 20 多歲,我覺得自己要是能說出來一個答案,那其實都是模仿,我說的可能是喬布斯、微軟或者特斯拉的答案。我現在有一些直覺,但還需要時間去凝練它。
AI科技評論:作為 00 后,你覺得自己跟上一代創業者有什么不同?
陳天一:其實我覺得創業者不論時代,本質上大抵是相同的,就是旺盛的生命力和一種無法自控地將其向外界蔓延的傾向,只是我們都帶著各自時代的烙印。所以我不太認可 00 后創業者這個標簽,可能具體的人和人之間的不同還是要遠大于這個十年出生的人和上個或更早十年出生的人的不同。我們都是踏著沖浪板在時代的浪花上努力保持平衡。
AI科技評論:那你覺得這個時代的烙印是什么?
陳天一:就是剛剛提到的,創業精神對于中國青年的影響。我感覺中國是從00年開始有了鼓勵創業的思潮,10 年代到 20 年代中國又經歷了快速發展的十年,給我一種非常強烈的樂觀主義的印象,就是 China number one(中國第一),中國肯定會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經過疫情我覺得更是如此了,你能看到中華民族的韌勁,但是也會讓我們意識到,之前的繁榮可能是打了激素的,有時代紅利的因素。不過整體上我還是對中國的未來很樂觀,這也是我選擇回國創業的原因,我覺得這算是這個時代給創業者的烙印。
AI科技評論:這聽起來像是一個 80、90 后會講的故事,很多 00 后會覺得自己趕上的是時代黑利。
陳天一:我不能否認。但是沒關系,業總是要創的,所以不影響。
AI 科技評論:很多 00 后創業者覺得自己已經不算年輕了,因為他們看到更小的 05 后做出了成績,你怎么看?
陳天一:我從小就有一個感受,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時區,大家都是這個時候快點,那個時候慢點地走過來。我覺得用一個數字去看人生發展,沒什么意義。既然大家的成長曲線都不一樣,可能唯一值得焦慮的事情就是珍惜自己的時間,因為確實人生太短。
AI科技評論:對你來說,創業意味著什么?
陳天一:很多人高中或者大學的時候可能都有類似的經歷,就是青少年的存在主義危機,對人生意義的追問迫使我選擇通過創業來找答案。此外,小時候我剛開始意識到人生有限性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逃避,想追求長生不老。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對未來太好奇了,所以我想活 500 年、1000 年,我想看看那時候的技術會發展成什么樣,人類文明會發展到什么階段。后來雖然意識到自己有生之年永生肯定是沒指望,但還是希望可以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思想,這也算是對我有限人生的延伸。你看那些偉大的公司,最后都是因為一些獨特的精神才能屹立在商業世界。我覺得創業就是一種凝練自己精神、傳播自己獨特思想的途徑。
而且當你創業的時候,你面對的是一個更真實的世界。選擇創業是真的把自己扔到了人生的曠野,而不是被保護在大廠或者學校構建的虛擬現實里。微軟在西雅圖的辦公樓群叫 campus(校園),我覺得大廠希望學生從校園離開之后無縫銜接地開始工作,就像是從一個 campus 到了另一個 campus,所以構建了一個把大家保護起來的虛構的現實。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打工和上大學一樣,都有點被保護在象牙塔里的感覺。
我還是比較喜歡面對真實的現實。面對現實的過程也是人生的修行,是賦予自己人生意義最有效的方式。這些就是現階段創業給予我的全部意義。
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文章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