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拉拉出海秘訣:Lalamove「先鋒系統」攻克水土不服
晚上8點,馬尼拉市中心寫字樓里的燈光漸次熄滅。這時候,Maricar進入到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候,她要第一時間把客戶訂購的文件柜送達目的地,趁著對方員工下班后的時間完成進場布置。
她打開Lalamove APP下了一個訂單,幾分鐘后,一輛貨車就駛進了她的小院。完成裝車后,Maricar雙手叉腰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敖K于可以早點下班了。”
她一邊感慨著一邊回想起,之前沒有Lalamove時,自己經常為了安排配送忙到凌晨4點的艱辛時光。內心不由得一陣欣慰。
過去幾年,中國出海企業已經成為了全球商業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些企業在實現自身成長與突破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全球商業環境的重塑。
貨拉拉的海外獨立品牌Lalamove,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從2014年至今,Lalamove以平均每年開拓一個新市場的驚人速度,以技術創新解決了海外不同市場的車貨匹配難題,給當地的商業帶來了新的活力。
(Lalamove在馬來西亞的貨運場景)
把“即call即到”的物流體驗帶到東南亞
Maricar是東南亞創業者的典型代表,疫情期間,她在自家院子里成立了一家售賣家用及辦公家具的公司——Aguirre Office Furniture。公司剛剛起步時,每天只能收到20個訂單。
在東南亞,類似Aguirre Office Furniture這樣的初創公司還有很多。這些公司很難通過自建車隊來完成訂單配送,一方面,公司的訂單量并不足以養活一支車隊;另一方面,自建車隊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創始人往往分身乏術。
自建車隊首先要買車、請司機,在東南亞很多國家,招聘司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司機的管理更是復雜,老板需要擔心司機會不會因為身體原因或者車輛故障無法上班,司機偷油或者偷偷接私活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選擇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跟卡車司機合作同樣不容易。比如在馬來西亞,跟物流公司合作需要提前兩個星期預約車輛并溝通好載量,而且價格是不透明的。跟卡車司機合作就更麻煩了,因為沒有系統調配,需要企業人工給司機規劃路線。訂單量比較小的時候,可能需要等好幾天湊夠了訂單,司機才會跑一趟。
但客戶的需求往往是即時的,希望今天下單明天就能收到。如果送貨時間太長,可能客戶就把訂單取消了。
因此,在東南亞,車貨兩端匹配效率低下、送貨路線規劃困難等一直是像Maricar這樣的企業主最為頭疼的問題,直到Lalamove的出現。
2014年,也就是貨拉拉起家于香港的第二年,Lalamove正式出海東南亞,和貨拉拉進入中國內地的時間同步。
Lalamove剛起步時,研發團隊只有區區三個人——一名iOS工程師、一名Android工程和一名后端工程師。在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這支團隊早期開發了用戶端和司機端的移動APP,讓用戶只需要簡單的幾步操作就能與附近的司機建立連接,實現“即call即到”的物流體驗。
與國內市場相比,海外市場車型更多,但是運力相對不足,這使得車貨匹配的難度更高。Lalamove基于機器學習的智能交易引擎構建了一個智能調度系統,該系統綜合考慮車型、訂單需求等因素,通過調整推單半徑等方式實現訂單的最優匹配。
具體來說,東南亞的運力分為兩輪車和四輪車、客運車和貨運車四種不同類型,平臺需要根據不同車型的需求和運力情況進行車貨匹配策略的調整,比如四輪車的運力更少,那么它的推單半徑就要比兩輪車更大,才能保障車貨匹配的成功率和效率。
再比如,因為東南亞運力相對少,Lalamove會將車貨匹配的服務分為Priority(優先訂單)、Regular(標準訂單)和Pooling(優惠訂單) 三個等級, 以更好滿足不同時效的用車需求,更高效利用平臺運力。
(Lalamove的app界面)
以菲律賓為例,用戶下單后,平均5分鐘內,最快15秒就能完成訂單匹配。而且Lalamove是根據車型定價,價格更加透明,效率也更高。
此外,在路的數智化上,Lalamove也在持續通過AI能力來優化自身的地圖服務能力,為用戶提供更加科學的路線規劃。比如針對711這樣的便利店企業,需要將貨物從倉庫運到不同門店的場景,Lalamove能提供最多支持20個地址的多點配送等個性化服務。用戶只要輸入地址,APP就會自動規劃出最佳路線和最優的價格。
Lalamove在海外“打天下”的秘密武器:先鋒系統
過去十年,Lalamove平均每年開拓一個新市場。當一個模式在某個市場獲得成功驗證后,就會被復制到下一個市場。
2016年,在布局新加坡和泰國后,Lalamove開始進入菲律賓。菲律賓是Lalamove進入東南亞的第三個國家,也是Lalamove在東南亞首個實現盈利的市場。
Lalamove在菲律賓從當地流行的兩輪車業務起步,陸續拓展了四輪車業務和長途配送服務。Lalamove在定價、車型等方面的本地化適配永遠快同行一步,這是它在菲律賓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不過這個過程也充滿了挑戰。
(Lalamove的兩輪車業務)
據Lalamove技術副總裁蔣雄(Sean Jiang)介紹,不同國家的市場差異巨大,Lalamove每進入一個新市場,都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做很多適配和調整。以馬來西亞為例,司機習慣用Google Map導航,但很多時候地圖導航的目的地和實際的下貨點并不一致。比如某些地方屬于商業區,是不允許貨車進入的,這種情況就需要在地圖里標識出來。
除此之外,不同國家在語言、貨幣等方面也差異巨大。比如,越南的貨幣面額大,一個訂單的運費能高達幾十萬;新加坡的貨幣面額小,一個訂單的運費可能才十幾二十塊,技術團隊在設計UI時,就需要考慮“頁面顯示多少個0”等很多細節。
面對迥異的市場環境,Lalamove依然能夠以每年一個新市場的速度快速擴張,實在令人驚嘆,這得益于其背后有一套強大的技術系統——先鋒(Pioneer)系統。
2021年,Lalamove自主研發了先鋒(Pioneer)系統,能夠根據不同市場情況自動調整app產品設計的智能技術系統。在開拓新市場時,先鋒(Pioneer)系統能夠根據當地市場的貨幣體系、稅費政策、語言環境、文化背景等多維度因素進行調整,從而確保業務迅速且有效地融入當地市場,實現本地化運營。
正如貨拉拉CTO張浩曾公開表示的那樣“技術是可以用同一套武功打天下的?!毕蠕h(Pioneer)系統便是Lalamove在海外打天下的秘密武器。
比如在貨幣體系方面,先鋒(Pioneer)系統能夠快速識別并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種類、金額使用習慣、常用小數位等。也就是說,當Lalamove進入新市場時,系統可以迅速符合當地的貨幣與金額需求,從而提供正確的結算依據。這也就解決了前面所說的類似越南貨幣面額大、新加坡貨幣面額小的問題。
“先鋒(Pioneer)系統具備全球各國家地區以及城市的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時區、貨幣體系、金額使用習慣、語言環境等的完整數據庫,使得Lalamove的運營團隊可以快速完善不同市場和城市的工具配置,從而為公司業務迅速打開市場提供了技術保障。”Lalamove技術副總裁蔣雄(Sean Jiang)表示。
對于一個布局多個國家和市場的平臺來說,如何應對不同文化環境及合規要求,也是一項巨大挑戰。畢竟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監管要求對內容審核的要求差異巨大,一不小心就容易觸碰到紅線。
針對這一問題,Lalamove的先鋒(Pioneer)系統支持多語言自動切換功能。它能夠根據用戶的語言設置或地理位置,快速調整平臺界面的語言顯示,這不僅方便了當地用戶的理解和使用,還消除了語言障礙,使得Lalamove能夠更順暢地與當地消費者進行溝通和交流。
從物流體驗變化,到商業環境的重塑
從最初的技術團隊僅有三人發展至今,Lalamove的技術團隊也吸納了更多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等不同地區的專業人士,呈現出多元化的特色。每位技術工程師都能夠發揮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和專業經驗,為團隊帶來新穎的視角和創新思維。
這種多元化的團隊配置不僅促進了跨文化交流與合作,更重要的是讓Lalamove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和滿足全球用戶的需求,從而攜手共建一個真正具有國際視野的全球物流平臺。
目前,貨拉拉和其國際品牌Lalamove已在全球13個市場超過400個城市開展業務,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賦能、數據驅動的物流交易平臺。
不管是在地圖、車型、支付方式,還是在語言、氣候變化上,面對當地不斷更新的法律規定以及市場趨勢,Lalamove技術團隊總會迅速反應并做出應對方案,讓服務能迎合當地需求。
在實現自身業務快速擴張的同時,Lalamove也給當地的中小企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幫助它們實現了快速的成長和蛻變。
在和Lalamove合作之前,Maricar給客戶送貨的效率總是非常低。
“之前用自有車輛送貨,1天只能送幾趟,一輛車只能裝幾件家具。但現在通過和Lalamove合作,一天可以完成幾百個訂單的配送,而且是即時送貨,對我們來說非常方便。”Maricar欣喜地說道。
對于Maricar等中小微企業主而言,Lalamove 可以說是幫助他們的物流配送實現了數字化轉型。通過提供API接入、月結賬單等功能,中小微企業可以優化他們的運營效率,同時可以實時了解獲取每一單貨物的最新位置和狀態信息,分析自身的訂單數據。
(Lalamove為中小企業主提供服務)
在Lalamove的助力下,Maricar的公司從最開始一天只有20單,發展到了現在每天超過1000單,業務范圍從馬尼拉中心地區拓展到了馬尼拉的北部和南部。“不管在什么地方,我們都可以在客戶規定的時間內把貨物送到他們的手中。”
隨著業務不斷壯大,公司的辦公地點,也從Maricar家的小院,搬到了一個200多平方的辦公室。
互聯網貨運對海外市場物流生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在貨運安全保障上,Lalamove 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對司機的身份進行認證,保證貨物運輸人證一致,同時在配送過程中的關鍵流程增加圖片或者簽名驗證,監管貨物的端到端配送。
受益的不僅僅是企業,還有很多普通就業者。
Julio Fabian是Lalamove平臺上的一名送貨司機。疫情期間,Julio Fabian工作的餐廳不幸倒閉,為了養家糊口,他轉型做起了送貨司機。這幾乎是他當時唯一能找到的工作機會。
Julio Fabian一邊送貨,一邊拍些Vlog,分享和顧客之間的故事,并漸漸有了些名氣,開始有品牌方找到他做廣告宣傳。如今Julio Fabian拍視頻的收入已經比當司機的收入還要高了,不過他表示自己并沒有轉型做全職Vlogger的計劃。
“我還是會因為作為一名司機而感到興奮,并且如果沒有Lalamove,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是Lalamove成就了我?!盝ulio Fabian真誠地說道。
隨著全球物流數字化浪潮的推進,Lalamove未來還將帶著技術創新去到更多市場,為當地的中小企業和普通就業者帶去更多機會,重塑當地的商業生態。
“互聯網+貨運在很多地方普及率還不高,即便在中國內地的同城貨運領域,數字化平臺訂單也僅占整體市場需求的 5%,海外市場上還有大量的合同物流和路邊‘趴活’的模式,數字化滲透率遠遠不夠,Lalamove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Lalamove技術副總裁蔣雄(Sean Jiang)向雷峰網說道。
在全球化商業進程中,Lalamove出海十一年,積極應對海外市場多元化挑戰,憑借自研的先鋒系統等技術實現本地化運營,有力改變物流生態并助力當地中小企業發展,無疑為中國企業在國際物流舞臺上樹立更高的標桿。 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