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國內人形機器人首筆千臺級商單出現
雷峰網 AI 科技評論獨家獲悉,星塵智能(深圳)有限公司與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人形機器人千臺級訂單戰略合作,從今年4季度起開始部分交付。這也是今年國內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最早的一批千臺級商業訂單。
星塵智能聯合創始人兼 CFO 方科透露,雙方采取“供應鏈+產品+渠道”合作。
具體來說,星塵智能提供機器人本體上半身,搭載自身算法能力的AI機器人平臺,并融合仙工在控制器等關鍵部件的集成化優勢和工業可靠性,雙方在研發、產品、渠道、售后方面深度合作,下半年雙方還將公布更多細節。
總體而言,這筆訂單有兩個看點:第一,在具身智能創業公司大多仍處于量產與收入焦慮的背景下,千臺級訂單在目前國內具身智能行業算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第二,傳統工業機器人巨頭和具身智能新勢力的合作或將提供一個觀察樣本,加速傳統企業整合進亟待填補的具身智能產業鏈中。
傳統工業機器人巨頭與具身智能新勢力綁定
據悉,這筆合作在很短時間內快速敲定。
站在星塵智能角度,仙工智能的零部件或將為其帶來供應鏈優勢,后者在3C、汽車、自動化設備等行業的 1500 多家客戶積累也可能成為后續人形機器人落地的優先客源,從而壓縮人形機器人的市場教育時間,加速量產和商業化。
尤其是控制器,據悉 2023-2024 年仙工智能蟬聯全球機器人控制器銷量第一名。方科認為,過去半年具身智能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歸功于整個傳統供應鏈的快速遷移,帶來更好的可控性和成本控制能力,“要充分享受行業供應鏈轉型帶來的成本和性能溢利”。
站在仙工角度,則看重繩驅帶來的高動態和靈巧性。
星塵智能也是業內首個實現繩驅AI機器人量產的企業。從技術上講,繩驅的輕量化結構、低摩擦、高回驅性能帶來柔性緩沖與高分辨力控,非常適合需要精細觸覺反饋的 AI 任務,通過結構設計、運控算法和材料優化等方法解決繩驅壽命和可靠性的問題之后,據稱星塵智能的機器人在多個任務的壽命測試中已實現 24 小時不停運行下,在不同工況下預測能持續運行3.2到6.2年,超過年限后也支持零件模塊化更換。
此外,雙方的產品聯合研發已在推進當中,預計下半年將發布成果,雙方也會持續探索機器人控制、繩驅傳動、AI與機器人軟硬件協同等前沿課題。
按照規劃,未來兩年內雙方將推動上千臺AI機器人在工業、制造、倉儲、物流等場景大規模、分階段部署,機器人將逐步承擔產線的物料配送、周轉箱搬運、上下料、空箱回收等工作,專注無法自動化的技能與作業流程。
以“AI+遙操”啟動商業飛輪
目前多數具身創業公司仍深陷量產與收入焦慮,千臺訂單或能打破僵局。
在此之前,人形機器人領域最大規模單筆訂單來自優必選。
今年 7 月,優必選以9051.15萬元中標覓億(上海)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機器人設備采購項目。根據 Walker S 系列機器人約30萬元一臺的價格估算,該筆訂單涉及的機器人數量約在300臺上下。
目前資本市場會對商業化提出更高期待,方科表示,這次合作算是星塵智能商業化的一個重要節點。星塵智能今年 6 月開始實現量產,近兩三個月商業化節奏明顯加快,目前在進行產能爬坡,保守估計明年交付上千臺。
據悉, Astribot S1主要針對科研,定價約為50萬元,包含了數據采集遙操平臺、SDK開發套件等。下一代針對工業和商業的新品已在開發中,成本優勢會更明顯。
目前,具身智能行業量產主要有兩大掣肘。
一方面,量產本身面臨成本、裝配,異構化問題,自動化不足。
方科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生產普遍采取手工組裝,“量產過千臺之后,產品一致性和可靠性會面臨很大挑戰,所以在過去大半年時間里,我們把整個供應鏈做了優化,本次和仙工智能合作也有相關考量”。此外,星塵智能采取先自建產線,確保可靠性確定下來之后,再持續解決量產的成本問題和批量問題。
另一方面,數據匱乏、落地不足,VLA 跑不起來,導致飛輪難以啟動。
對此,星塵智能借鑒了自動駕駛“L2和l4雙輪驅動”的商業化步驟。方科向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AI科技評論解釋,由于數據嚴重匱乏,具身智能的落地不可能指望一步到位。
其總體邏輯是讓AI在場景中先跑起來,用跑起來后的數據和資金研發L4,機器人先用 AI 解決場景中的一部分問題,無法解決的 corner case采用遠程遙操兜底,類似于自動駕駛中的遠程安全員。
在這次合作達成后,量產落地將是星塵智能接下來的一個重點。接下來,其研發人員會同步跟進前沿性研發與商業化交付。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