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人劉作虎
從2013年的咖啡廳,到2018年的微信群,中國互聯網瘋狂的創業浪潮中,“聊”出來與“做”出來的產品比比皆是,緊接著在“互聯網思維”指導下蜂擁炒作。
5年間,投身創業的人爭先恐后,很多人希望成為風口上的“飛豬”,有的躋身獨角獸,彎道超車;也有在資本助推下,飛速攀上巔峰,又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跌落著。
時間總會逐漸卸掉浮華的底妝,讓一切呈現出原本的模樣——無外乎兩種結局,不進則退。
在手機5年亂戰中,一加手機創始人劉作虎的章法看似單調無華,卻講述了一個99%淘汰生存戰中“逆勢生長”的故事。
2013年:逆市入場,沖入“血海”
2013年12月17日,劉作虎從OPPO副總裁的位置上離職,創立一加科技(OnePlus)。他要做手機。
諸多現象表明,那并不是個創業做手機的好年景。
放眼全球,手機行業的整體規模一直在下滑,每個季度全球市場的整體出貨量同比都在降。
當時,以“品質”著稱的蘋果在9月發布iPhone5S和iPhone5C,往年人山人海的排隊現象戛然而止,徒有黃牛將“土豪金”炒到了單價一萬多元。
那年,國內手機市場一片 “血海”。國內手機網絡銷售份額達到15%,遠高于美國,卻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那也是山寨手機廠商們集體“跑路”的時期。在不斷刷新底線的價格戰中,山寨手機廠商每月以幾百家的速度迅速消失,“品質”這個詞跟絕大部分手機廠商絕緣。
對于剛創業的劉作虎,很現實的問題是,手機的下一步應該怎么走?
不同于行業其他玩家仍在專注提升手機性能,劉作虎認為,從當時三星等高端智能手機銷量增長放緩的情況來看,性能升級之外的東西會成為左右消費者的關鍵因素。
在2013年11月發布的微博中,他這樣寫到:
“性能已經不是瓶頸的未來,手機更多應該是在設計、工藝、性能、軟件體驗等多方面要素中取得平衡。”
在深圳南山一間小辦公室,劉作虎望著窗外的車水馬龍,最終還是做出了決定,要做一個受尊敬的全球品牌。
這聽起來有些不切實際。
在離職后走訪科技公司期間,劉作虎曾用手機記錄下Facebook留言墻的這行白底紅字——
當你無所畏懼時你會做什么?(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n’t Afraid?)
那一刻,沒人知道他在琢磨什么。在一個巨頭都隨時可能倒下的年代,沒人能預見他在千軍萬馬中應當如何逆流而上。
2014年:“你們是買了水軍吧?”
“手感真TMD好!”
在數月研發后,2014年初,一加召開首次新品發布會,劉作虎在臺上爆了一句粗口。
登臺演講前,在沒有一次完整彩排的情況下,劉作虎拒絕了一份提前準備的詳細稿件,選擇上臺即興與大家分享,希望展示一個真實的“劉作虎”。
這句粗口意外地成為整場發布會的最大亮點,一加的爆發也從這句話開始,憑借各個意見領袖和媒體的評測文章,一加開始憑借“摸得到的逼格”在數碼愛好者中成名。
發布會那天一加海外知名度爆發,當天Twitter話題榜Top 10有2個與一加有關,官網每秒3000個訪問,瞬間就掛了。Engadget的發布會文章評論超過了700條,The Verge、PC Mag等未到場媒體也參與報道。
一加1的第一批訂單也包含來自硅谷的用戶。
硅谷的科技精英是最早喜歡上一加的一群人,這其中還包括了《紐約時報》這樣國際一線媒體中關注科技的編輯。對這款產品紐約時報是這么評價的:
“用過的最好智能手機之一”。
質疑聲也隨之而來:一加是不是在海外請了水軍?
但海外科技媒體持續給予一加好評,其中不乏《時代周刊》、The Verge等知名媒體,以及后來僅一位美國用戶就推薦 1326名朋友買一加手機的案例,都讓這個質疑顯得可笑。
市場的雜音還能應付,彼時的劉作虎最害怕預估市場銷量,難以尋找參考,完全憑借感覺。
一加1上市前,他一拍腦袋,下了20萬單,一覺醒來,又改口成5萬臺。一加聯合創始人裴宇問他,海外該定多少量,商量來商量去,定了1000臺,還是以邀請碼的形式。
在國際市場,當時只有谷歌眼鏡采用過邀請碼的形式,有網友吐槽,你以為你誰啊,一個創業公司還搞個邀請碼,設置購買權限。裴宇無奈,“邀請系統是為了控制風險和用戶體驗,有了邀請碼我們自己完全可以掌控這個銷量,發1000個碼,就備1000臺機子。”
到了6月,看著每天噌噌上漲的谷歌指數和百度指數,劉作虎信心大增,5萬臺迅速被一搶而空,熱度不減,劉作虎跑去跟產品部說,追個100萬吧。
到了7月中旬,關注度出現下滑。劉作虎又急了,砍單,減30萬。那十幾天,他整夜整夜失眠,想著70萬臺手機賣不出去怎么辦,關門了怎么辦。
這個過程聽起來有些草率,但的確一個年輕的公司,在初期總有太多不確定,等待摸索學習,這是絕大多數創業公司無法繞開的彎路,山重水復之后又見柳暗花明。
轉眼到了12月17日,一加手機在深圳舉行了成立一周年慶祝儀式,劉作虎現場宣布,其首款智能手機銷量年內將突破100萬,60%以上賣到了國外,最多是美國和印度,而公司早在創立十個月內實現盈利。
2015年: 新黎明前的“至暗時刻”
2014年一加手機的驚艷開局給了團隊極大的信心。
“手感真TMD爽”一加1發布會上劉作虎的這句口頭禪,成為「年度圈內流行詞」,并引起同行效仿。一加也因此被認為是第一次將「手感」的概念引入中國手機行業。
然而,2015年,一加卻“病了”。
一加迅速在全國范圍開設2家自營旗艦店以及45家第三方線下體驗店。然而,大規模地開展線下渠道與自營旗艦店成本太高,彼時的一加手機產品還比較單一,基本很難盈利,這對一加這樣年輕的公司來說形成了超荷負擔。
2015年7月,一加手機發布一加2。在新品發布時,不少用戶特地飛到紐約,排隊等著購買新機,劉作虎把這一瘋狂的景象發到了朋友圈。
但隨后,一加2因在設計方案上評估不足導致發布后斷貨一個月,錯過市場熱度。那段時間,整個團隊士氣低落,劉作虎壓力也很大,“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確保公司還活著。”
由于錯誤預估形式,一加團隊將有限的資源同時發力于線上線下渠道擴張、新產品以及氫 OS系統的孵化,這些挑戰讓年輕的一加在短時間應接不暇,一度遭受營收虧損與口碑受挫,也導致了公司的被動和疲于奔命。彼時,這家年輕的公司正經歷著“至暗時刻”。
2015年底,劉作虎與團隊迅速“糾錯”,關閉45家第三方線下體驗店。
在后來的年底公司全員信中,劉作虎將這一切總結為“第一年的良好開局,讓我們變得浮躁,太過急于求成,在公司還沒完全站穩的時候就邁起了大步”。
而他的方向修正源于一次“頓悟”。
有一天,他開車回家路上,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話,然后整個人一下輕松下來。他想:“明年我把產品做好之后,啥都不怕。”后來,他將自己的這一“頓悟”向同事們反復強調:“我們最大的對手是自己,你不要給我看別人。”
在“至暗時刻”洗禮后的劉作虎不斷反思,在頓悟中明確了新方向,確定了“只做精品旗艦”的策略。這種“聚焦”保證了一加可以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產品研發中。
回顧2015年,這段經歷對劉作虎來說,稱得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真正決定一家創業公司價值的,正是那些艱難時刻的選擇,更快糾錯,更快成長。挫折并不可怕,怕的是缺少一腔孤勇,在刀山火海中劈開路繼續向前走。
2016年:淘汰生存賽,背水一戰
從Counterpoint一類的數據報告來看,過去三年每年都要消失至少一半的手機品牌,2016年,也不例外。
對劉作虎來說,這是一場99%淘汰生存賽,活下來并成為1%中的一員,成為當務之急。在一季度還面臨巨額虧損的一加團隊必須背水一戰。
在當時,“成年”的氫 OS 也許就是一加準備好直面 2016 的標志。
痛定思痛,劉作虎心一橫,決定花大力氣優化系統的體驗,成立了“快穩省”隊伍,在氫OS正式發布后的近一年時間里,這個團隊對氫OS一共修改了40個版本,進行了4萬多個優化和修復,在速度、穩定性和續航能力方面均大大提升,才有了令人滿意的OS 1.4版本。
一加3較前兩代產品變化較大,首次使用了金屬材質,同時變得更加纖薄,最薄處僅4.9mm。為了讓金屬機身同樣具有“爽”的手感,一加在背部弧度上繼續做起了文章。
為了實現理想的背部弧度,他差點把設計部逼瘋。
“你為什么不能一次說清你的要求?!!”
設計同事已經被數千份設計以及上百塊不同弧度的打樣弄得相當抓狂。
因為劉作虎對這條弧度的要求是——
“讓它看起來像是一個平的東西,但是摸起來是一個有弧度的東西”。
怎么說呢,劉作虎堅持必須要拿到樣機才能感覺出差異,
“0.1毫米甚至是0.05毫米的一個差異就決定了這款產品的氣質,拿到手里你才能真正感覺出差別,最后選定了這款版本,看起來很挺、很簡潔,但是摸起來的手感很好。”
6月16日,一加3全球同步開賣,盡管已經提前備貨,但抵不住用戶強大的購買力,官網和京東瞬間宣告售罄。
11月29日,一加3T發布,被全球24家權威主流媒體集體推薦為“年度旗艦”。
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評價:“一加3T是你最值得購買的智能手機”,給出了8.8的高分,這也是當時中國智能手機獲得的最高評分。
12 月12日,一加3T正式在印度亞馬遜官網開售。根據印度亞馬遜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一加3T在不到一分鐘內就售罄,超過20萬的用戶同時在線搶購這臺手機。在印度,他真實地感受到作為明星公司老板的待遇。
在英國專注報道時尚科技酷品的雜志Stuff的一份榜單上,一加3擊敗iPhone 7 Plus,LG G5,Samsung Galaxy S7 Edge ,獲得“2016年度最佳智能手機獎”。Stuff在闡述一加3的入選理由時說:“盡管比起買一部三星或蘋果,你會少得到一些華而不實的附加功能,但一加3在性能、電池續航時間以及價格幾個最重要的領域都勝出。不把它推薦給大家,我們做不到。”
隨著一加在全球獲得越來越多認可,媒體開始更多地喜歡用“小而美”來形容一加。
從互聯網手機席卷市場,到機海戰術和價格戰一度血拼,再到線下和鄉鎮市場的玩家們擠得頭破血流,一批批智能手機企業崛起和倒下。而劉作虎帶領下的一加卻與這一切似乎隔離開來。
2017年:“老實人”劉作虎
時間很快到了2017年,一加5“一機難求”。
對于一年召開十幾場發布會和一場發布會發布多款產品的手機廠商來說,一加平均每年發布1-2款旗艦產品的速度,在這個快速變化的行業里是個難以想象的存在,不談“黑科技”、不做“炒作營銷”更是絕對不可想象。
一加手機是個“另類”,劉作虎本人也是個“另類”。
在高潮迭起的手機業,CEO都恨不得練就PPT展示以及脫口秀九段,甚至自身也是業余的rap歌手,好吸引那些焦躁的眼球。
在微博上,劉作虎的粉絲總量是286萬。不夠多,但也不算少,顯得輕描淡寫。他是一個中規中矩、甚至有點老派的商人,為人正直,卻也缺乏情趣,發言稿常常沿襲他以往的風格——嚴肅、不講段子、以理念為主。言談之間,“產品”和“本分”常常是高頻詞。
比如,聊到產品劉作虎總是滔滔不絕,恨不得把每個細節、想法都跟大家逐一詳談。他認為,天氣不該只是一個表示溫度的數字,只是表示太陽或下雨的圖標,太干癟了。天氣應該帶給人一種愿意沉浸在其中的感覺。就算是下雨,也要給人一種愉悅而不是陰森的感覺。
氫OS實現出來的效果就是這樣。比如下雨,你會看到長短不一、顏色也不一的線條從上方掉下來,不是灰色的線條,而是五顏六色,暖暖的。你若手持手機屏幕在眼睛的下方,感覺是雨點在你下面掉落,你像在一個很高的地方,可能會感覺有點失重。若把手機抬高到眼睛的上方,看到的感覺是雨點從上方落下來,似乎更快,似乎就要砸到你的臉上。
也許正因為喜歡沉浸在產品中,劉作虎面對大眾時確實缺了些感染力。哪怕公司首次實現盈利,他的陳詞“語氣里也聽不出喜悅,和播音員講故事一樣”。
老實本分的產品經理,這是劉作虎留給公眾最深刻的印象。然而,“另類”的一加卻也從“小而美”不斷成長為行業里不容忽視的一股年輕力量。這種“反套路”的“套路”超出了許多人的料想。
2018年:硅速賽跑
在手機行業最繁榮的時候,中國有 6000 多個手機品牌,五年過去了, 99%的牌子早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10月17日,劉作虎基于實驗室環境下的5G網絡,發出世界上第一條5G推特。他在推特上寫道:“向5G問好!”這條推特標志著一加手機成為全球首家成功打通5G數據網絡的手機品牌。
在10月末T-Mobile紐約時代廣場最大的旗艦店,一加做了一個Pop-up快閃店,新品一加6T在這里提前售賣。各種膚色、各種語言的人群在店里來來往往,興奮地自拍和曬圖,像慶祝一個節日——從2015年開始,一加就在全球多個國家舉行Pop—up活動。
此后,只要一加有新品發布,就會吸引當地用戶大排長隊,這種排隊購機熱潮也成為了備受關注的“一加現象”。
劉作虎帶著這個成立剛好5年的手機品牌,在高端價格段贏得了北美主流運營商的認可,從11月1日起正式進駐 T-Mobile,在全美5600多家門店進行銷售。
在一加五周年的演講環節,劉作虎的發言依然平靜淡定,似乎仍舊聽不出明顯的情緒起伏:
“這是一個巨頭都隨時可能倒下的年代,但是,一加活著,并且活得還不錯。我們讓大家看到了一種新的活法。”
過去的好幾年,劉作虎都把《創業維艱》掛在嘴邊。但后來,他更喜歡提《基業長青》,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20英里法則”:
從美國西海岸圣地亞哥到某個地方有3000英里的路程,徒步走完這段路程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剛剛踏上旅程的人會覺得,如果天氣晴好,地勢平坦,每天可以走40英里,但隨著旅途的延展,當道路不順、天氣惡劣的時候,一開始走得快的人,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后面會越來越慢。反而是那些從一開始就堅持無論晴雨,每天只走20英里的人,用時最短,卻率先到達了終點。
這像是很多早年樸素主義硅谷創業者的初衷,把產品和服務做好,就是速度和效率的最大化,所謂“硅速賽跑”。
而劉作虎顯然是這樣一位樸素主義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