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pace重獲生機:人人網你也學著點吧!
文/醋溜O2O (微信公眾號:culiuo2o)
人人網真的與MySpace蠻像的。
MySpace曾一度成為美國人社交生活的必需品,大批用戶每天在MySpace上發泄、曬圖,交友聊天,戀愛調情,音樂分享無所不有。而人人網的前身校內網,早期也曾是校園版的MySpace,幾乎成了學生們感情寄托和校園社交的基地。
但隨著更多更開放社交工具的出現,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MySpace由盛而衰,用戶大批撤離,管理層意見分歧嚴重,從上到下,從內到外被貼上了破敗的標簽。與之類似,換掉校內網名稱的人人網,一度將用戶群體擴展至全體網民,意識到這一定位偏離了航向,雖然于2013年宣布回歸校園,但移動社交時代的快速迭代,讓人人網的輝煌成了過去。
MySpace是如何重獲生機的?
作為比FTI(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更早推出的垂直社交平臺,MySpace在過去幾年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跌宕起伏。在FTI一個個大紅大紫時,高層戰略調整的滯后曾讓MySpace賣來賣去,被國內外意見領袖貼上必死標簽。不過,自從4年前Specific Media從新聞集團買了這個半死不活的社區后,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將MySpace定位為專注于音樂領域的垂直娛樂社交中心。
而現在的MySpace不但有新用戶加入,也有大量的老客群的集體回歸。每周四,MySpace的新東家Specific Media都會把MySpace上的老照片丟到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熱門社交網絡上,而照片的鏈接則統統指向MySpace。用戶對此反應強烈,一種比見到初戀還激動的情緒在傳播擴散。2014年11月的統計數據顯示,MySpace在美國本土的訪問量達到5060萬,較上一年增長575%,注冊用戶達到了10億人次。
放棄是為了更加專注
和MySpace一樣,作為筆者這代人“記憶倉庫”的人人網,也必須要轉型了。2013年時,人人網曾大量投放廣告來為重歸校園的轉型鋪路,但因為產品研發的滯后,當時并未獲得預想中的收獲。但經過這一年多的緩沖期,人人網終究緩過神兒來了,在逐步放棄糯米、56這類非學生群體專享的業務后,其推出的人人分期、趣學、社團人、新鮮人等產品瞄準90后“小鮮肉”們,希冀能建立起一站式垂直化立體生活服務。雖然這個細分領域競爭對手也很多,但起碼人人現在的產品研發方向是沒問題的——基于平臺內海量人脈資源玩單點突破,從復雜回歸簡單,在移動領域變現自己最擅長的校園資源,只要目前人人團隊的產品能力不下降,人人肯定還有希望。
MySpace走垂直路線最終能重獲生機,這是專注的價值。對比起不久因為更新“站內信”功能引發網民吐槽的人人網,其現在最該做的不是到處刪稿辟謠,而是悶頭發力一款基于學生群體的爆款來為自己正名。作為一個曾是人人網忠實用戶的從業者,我希望人人網能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因為這不只是一家公司生死存亡的故事,更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互聯網轉型案例。
文章沒看夠?歡迎關注“創事記”欄目的微信公眾賬號!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創事記的微信號“sinachuangshiji”即可關注!(掃描下方二維碼亦可)我們每天會推送多篇科技行業的犀利觀點文章,期待您的點贊或拍磚!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