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的身份,正在重構
一級市場久違地熱鬧了起來。展會排上了日程,投決會議重新回到線下,朋友圈里曬路演、投后圖的更新頻率也明顯高了。仿佛一切都在告訴人們:市場在復蘇。
但從GP視角來看,故事并不那么線性。
一些機構已經恢復出差節(jié)奏,一些IR開始重新聯系老LP,還有更多的GP則在猶豫,要不要再堅持一個募資周期,再信一次“下一輪政策利好”;與此同時,也有人開始盤點開副業(yè)的可行性——搞并購中介、做FA、甚至去開餐廳、做直播。
在過去兩年,從“GP要活下去”到“活下去也不夠”,每一位投資人都在經歷一種更微妙的變化:他們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資本分配者,而正朝著內容生產者、市場組織者、甚至行業(yè)IP的方向游移。這不是簡單的“轉型”,而是一種“非線性生存”:不是被市場淘汰,就是被身份重構。
沒人能給出標準答案。不同人眼里的市場,甚至仿佛是兩個平行世界。
微妙的臨界狀態(tài)
一級市場的情緒正處于一種微妙的臨界狀態(tài)。一些投資人明顯忙碌了起來,出差密集、會議頻繁、PPT連軸轉,不少GP重新在社交媒體上高頻出現,IR也重新拾起募資清單,甚至有基金開始新一輪的團隊擴招。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投資機構仍然謹慎觀望,討論最多的不是“投什么”,而是“要不要先等等”。這種分化背后,不只是對市場的分歧判斷,更是一種深層次的“不確定中的行動邏輯”:不是所有人都確信春天到了,但有人已經提前開始翻地播種。
一級市場確實在經歷某種程度的回暖,人民幣基金新設數量出現止跌回升跡象,尤其在國家隊資金釋放信號后,若干地方引導基金加快出資節(jié)奏,有些項目的融資進程也因此被“激活”。人工智能、半導體、先進制造等方向仍是重點關注的賽道,而近期關于“國家大基金三期”的政策推進,更是點燃了一波階段性熱情。
但這種“熱”并非全面復蘇,更多是結構性活躍。募資難依然是行業(yè)主旋律,LP信心的修復遠未完成。2025年第一季度,不少GP表示“機構在看,但投的很少”“走得動的是幾個頭部在募老基金,新基金基本還是卡在LP審批流程”。一些GP干脆選擇降低預期,把募資節(jié)奏拉長至18個月甚至更久。“能活著等到下一輪行情”成了不少人對于市場的真實想法。
一級市場的狀態(tài),或許可以稱之為“低水平穩(wěn)定”:既沒有明顯好轉,也沒有進一步惡化。在這一階段,投資人面臨的其實是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在長期信心缺乏的背景下,如何定義自己的存在感與參與方式。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分投資人正在主動尋找“非線性生存”的路徑,不再執(zhí)著于傳統的“投-管-退”閉環(huán),而是開始在身份上做延展:有人投身內容創(chuàng)作,試圖通過行業(yè)影響力維持自己的品牌熱度;有人重回FA崗位,重新建立交易通路;也有人嘗試兼顧投研、募資與產業(yè)資源整合,希望在“募不動、退不了”的階段,通過“搭橋鋪路”來換取延續(xù)業(yè)務的空間。
這些變化看起來是個體的調整,實則反映的是一級市場在缺乏明確趨勢時的“生態(tài)自我修復”機制。舊的路徑不通了,新的路徑尚未確立,投資人開始從路徑依賴走向身份重構——這既是被動的自救,也是主動地探索。
活下去,并保持參與感
在一級市場的寒潮中,過去那種“只要拿到管理費就能活得體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募資困難、項目估值扭曲、退出周期延長,多重壓力疊加之下,許多投資人開始意識到:身份,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職業(yè)標簽,而是與生存綁定的資產。
“我們現在更像是半個內容博主、半個戰(zhàn)略顧問,再加點FA的活兒。”一位基金合伙人在飯局中自嘲。過去他以“專注硬科技早期投資”自居,如今卻要抽出時間制作視頻講解AI投資邏輯,甚至還和某MCN合作,在小紅書上打造“懂產業(yè)的GP”人設——只為提高項目和LP的對接效率。
這并非個例。在市場明顯降溫的背景下,“保持參與感”成為許多投資人的內在訴求——盡管基金賬上的錢沒幾筆在流動,但在朋友圈發(fā)布一場行業(yè)分享、主持一場直播、參與一個地方政府的政策閉門會,都是“我還在這個行業(yè)里”的某種信號。這種參與感是心理支撐,更是對LP、項目方和政府關系的一種持續(xù)“在場證明”。
與此同時,也有更多投資人開始以“副業(yè)”維持基本現金流——有的人成了上市公司或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顧問,以“投后賦能”為由收取服務費;有的人轉行去做FA撮合交易,在項目融資路徑中獲取傭金;還有人干脆開始運營自己的新媒體賬號,通過流量和影響力轉化資源。某機構合伙人私下感慨:“我們團隊現在已經沒人笑話做副業(yè)的了,甚至會互相打聽有沒有靠譜的外部項目可以掛靠。”
身份的邊界被打破,也正在重構傳統意義上GP和LP之間的權力關系。過去LP看GP更多是“管理人”,而現在不少LP希望GP能“多干實事”,比如協助政府園區(qū)進行招商引資,參與產業(yè)聯盟搭建,或者主動分享項目研究成果,幫助LP在缺乏項目線索的當下獲取行業(yè)趨勢判斷。這種變化的背后,正是募資“長尾化”和LP議價權持續(xù)上升的市場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身份重構并非簡單的“自我升級”,而更像是一次非線性、自下而上的自我適應——在現金流、影響力、資源配置力三者之間不斷尋找平衡。“過去我們是職業(yè)投資人,現在更像是斜杠生態(tài)人。”一位華東地區(qū)的GP這樣形容自己,“如果不能通過資本撬動資源,那我們就用資源吸引資本。”
從這個角度看,投資人的身份重構,不只是為了“活下去”,也是在為行業(yè)的重新連接打基礎。當“募資、投資、退出”三部曲變成“直播、聯名、共創(chuàng)”三步走,我們或許正在經歷的不只是周期,更是范式的遷移。
等,還是上?
在當前市場信心尚未完全修復的階段,擺在許多GP面前的問題不是“投還是不投”,而是“等還是上”。一邊是被反復驗證的“周期規(guī)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資本寒冬后總會迎來下一輪繁榮;另一邊則是殘酷的現實:過去的投法已經不再適用,新的風口和資金邏輯尚未成型。
在2024年后半段,一級市場出現了一種微妙的“信心分化”。有機構開始提前加倉,尤其是圍繞AI、半導體、先進制造等領域的“戰(zhàn)略型下注”,他們認為新一輪產業(yè)紅利已經開始滲透,頭部項目的估值雖然不便宜,但資源稀缺本身就是估值支撐。而另一些機構則選擇繼續(xù)“壓倉觀望”,他們擔心的不是周期性風險,而是結構性改變——比如一級市場退出路徑的不確定性、LP配置比例的收縮、行業(yè)人效比持續(xù)下降等。
這兩種選擇背后,其實反映的是對“下一階段機會類型”的判斷分歧:是做舊周期的壓倉博弈,還是去搶占新范式的低位入口?某上海VC機構的合伙人在一次內部會上曾犀利總結:“現在大家不是不想投,是不知道該用哪個版本的邏輯去投。過去那套‘增長乘以時間等于回報’的劇本寫不下去了。”
與此同時,那些選擇“搶跑”的投資人,也在探索一種更加“復合型”的投資路徑。他們試圖不再簡單地尋找單點爆破式的項目,而是回歸產業(yè)源頭,從供應鏈重構、人才分布、地方產業(yè)政策切口中尋找組合投資的邏輯。比如某機構圍繞機器人產業(yè),在廣東珠三角設立了一個產業(yè)“落地工作組”,聯合地方政府與上下游企業(yè)形成深度捆綁,從技術孵化、政策資源對接、商業(yè)化路徑鋪設三方面入局——看似重、慢,但卻可能換來更高確定性的退出路徑。
而對于那些仍在等待的機構,也并非毫無作為。更多的GP開始從運營策略層面“內卷”:一方面對現有項目投后支持更深,另一方面則更注重對下一輪募資的預熱——不再一味追求資金體量,而是盡可能匹配LP需求、制定個性化的產品方案,以及加強與地方產業(yè)引導資金的協同。例如,一家中部新設基金選擇從“區(qū)域平臺公司”切入,通過助力當地產業(yè)招商,反向獲取產業(yè)信息和優(yōu)質項目源。
當然,也有不少人私下承認,他們做出選擇的真正理由,是“不能等了”。某中型GP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坦言:“我們其實也不知道市場什么時候真正回暖,但我們知道,如果今年還不做動作,團隊就散了,LP也不會再給你機會。”在這樣的現實壓力下,“搶跑”不再是策略選擇,而是生存本能。
在某種意義上,現在的一級市場已經進入“結構性復蘇前夜”:宏觀政策底已現,微觀信心尚缺,處于一個“不好投但更難不投”的狀態(tài)。對投資人而言,這既是心理博弈,更是認知定力的較量——你選擇相信復蘇已在路上,還是選擇等待一切“看得見的確定性”才起跑?
結語
非線性生存聽起來像是無奈之中的自我調節(jié),但它其實是一級市場長期主義的另一種演繹方式。
在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GP們靠反復試錯和身份切換,持續(xù)保有在牌桌上的資格;他們可能暫時在AI熱潮里當了技術布道者,可能一度去產業(yè)園區(qū)跑招商路演,也可能靠一場又一場的線下分享會積累新的LP線索。
從募資者到組織者,從投資人到播客主,從看估值表到讀產業(yè)政策,每一次“角色補丁”,背后都是一種嘗試:在市場的低潮里留下更多錨點,以便在下一個高潮來臨時仍站在原地。
一級市場的春天終將會來,只不過這一輪春天不會只獎勵“堅持下來的人”,而是獎勵那些在黑夜里不忘更新自我地圖的旅行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FOFWEEKLY ,作者:E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