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新品發布會觀后感:最重要的事情幾乎沒有講
三小時前,我讓ChatGPT總結一下今天凌晨的蘋果新產品發布會。被我調成“吐槽達人”模式,并且加上“直言不諱”“Z世代”等屬性標簽的ChatGPT,明確表示:“這是一次乏善可陳的發布會,讓我勉強說說那些所謂的亮點吧。”
這個態度把我逗樂了,然后我又讀了一遍官方新聞稿,發現確實沒有多少亮點。對我而言唯一的影響是可能買一副AirPods Pro 3,因為價格便宜,而且我對“實時翻譯”功能感興趣。
本次發布會的“要點”包括:iPhone 17家族將包括輕薄版的iPhone 17 Air,這是多年以來的又一次iPhone模型更新;iPhone入門級定價調整;A17 Pro芯片發布并將立即用于一些新產品;AirPods 3發布;Apple Watch Series 11發布,以及一些健康方面的新功能;iOS 26發布,等等。其中僅有的兩個與AI直接相關的點,是A17 Pro (據說端側AI推理能力更強) 以及iOS 26 (據說融入了更多AI功能) ;非要再說一個的話,AirPods 3也算,畢竟實時翻譯功能不可能不用上AI。
差不多就是這些了。在發布會舉行期間,蘋果股價立即下跌了1.5%。如果華爾街對這場發布會感到失望,我能夠理解;不過廣大用戶,尤其是期待AI功能的用戶,恐怕會更加失望。國行蘋果搭載AI功能仍然遙遙無期,這件事情已經被市場普遍預期到了。然而,蘋果AI真的是什么很了不起的功能嗎?那些已經試用過的美國用戶應該很有發言權,我們可以在社交網絡上隨處看到他們的吐槽。
自從2011年使用iPad、2017年換用iPhone以來,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離開iOS生態。這個生態非常好,尊重用戶,功能齊全,軟硬件結合緊密,除了價格貴一點之外沒什么缺點。但是,此時此刻,我深切地感受到: 如果有什么力量能讓我離開iOS生態,那肯定是AI。 盡管現在還遠遠沒到那個地步,可是如果事態發展下去,說不定某一天,包括我在內的千千萬萬用戶會做出這種從未設想的選擇。
我是ChatGPT的超級重度用戶,以及DeepSeek的中度用戶。我已經習慣于在一切知識性和創作性問題上參考AI的意見。迄今為止,我在iPhone上使用AI大模型的主要方式是:打開瀏覽器或APP界面,手工輸入文本或圖片,等待大模型輸出結果。
我知道,這顯然不是最高效的模式,但還能勉強接受。通過第三方APP,我當然也無法調用其他APP或蘋果手機內部的功能,例如要求AI去尋找商品并下單。這些都是蘋果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智能手機廠商應該承擔的使命。
需要強調的是,哪怕在早已能夠使用“蘋果AI” (Apple Intelligence) 的部分發達國家,用戶體驗也好不到哪里去。蘋果AI其實是一個端側模型和GPT大模型的拙劣結合,端側模型的智能水平一般,與蘋果原生應用的結合不太好,更別說跟第三方應用的結合了。
AI本來應該像當初的App Store一樣,迅速成為iOS生態的核心功能、核心增長來源,然而遺憾的是,在這個功能被提出近兩年、投入應用近一年之后,它仍然可有可無。我相信,絕大部分蘋果用戶還是跟我一樣,寧可通過瀏覽器或第三方應用調用那些更先進、更符合需求的大模型。
至于蘋果在Pages,Numbers,Keynote等辦公應用當中推出的AI功能,看起來有一點用處,但是拿來跟微軟Office強大的Copilot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就連谷歌在Workspace辦公套件當中提供的AI功能也更強大、更豐富。倘若你以前就不打算用蘋果設備做生產力工具,那么從今往后,你可能更不打算這么做了。
讓我們假設這樣一個場景:競爭對手出品了一部手機,原生搭載了世界上排名前三的大模型,這個模型與操作系統進行了深度結合,并且與搜索、郵件、日歷、辦公套件……等原生功能完全融為一體。再過一段時間,這個大模型本身發展出了一些“操作系統原生Agent”,可以讓你用簡單的文本或語音,驅動AI調用各類應用,完成十分復雜的工作。如果這樣的手機還比iPhone便宜 (雖然硬件配置未必更高) ,你會考慮跳船嗎?
其實這樣的手機已經存在了,還不止一部——采用原生安卓系統的大部分手機,或早或晚,都會具備這些功能。谷歌Gemini是全球前三或前四的大模型,而且越做越好,遠遠不是兩年前的那個后進生了;安卓系統的底層正在與Gemini逐漸融合,提供越來越多的原生AI能力,包括與至關重要的谷歌搜索、郵件等功能的融合;第三方應用廠商也正在積極擁抱以Gemini為基座的安卓AI生態。經過幾個季度,又或許用不著那么長時間,安卓手機的用戶體驗可能會明顯超過iPhone。蘋果必須盡一切力量阻止這種事情發生。
可惜,無論蘋果有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在今天凌晨的發布會上,我們沒有看到太多努力的成果。強大的A17 Pro (以及更強大的M系列) 芯片當然是一個很好的硬件基礎;iOS 26做了一些小規模的應用嘗試;但這些還遠遠不夠。
蘋果在自研大模型方面的進展之緩慢,蘋果AI的設計之拙劣、功能之雞肋,過去一年之中已經引發了資本市場的關切。或許蘋果在憋什么大招,不過根據庫克的一貫風格,這種大招更有可能是小修小補性質的,而非顛覆性的。如果世界上不存在谷歌這家公司,或者不存在安卓系統,那么蘋果的態度是合理的。然而現狀卻是,老對手的投入遠比蘋果激進,技術儲備也明顯更強。
擁有海量用戶和龐大財務資源的蘋果,仍然具備贏得AI應用戰局的能力。哪怕它此前沒有憋任何“大招”,從現在開始做,好像也不太晚。但是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從硬件層到模型層再到應用層,AI軍備競賽早已進入第二乃至第三階段,而蘋果還停留在第一階段。蘋果必須做出足夠激進、足夠嚴肅的大手筆,才能真正迎頭趕上,問題在于它意識到問題的嚴肅性了嗎?這可不好說。
絕大多數蘋果用戶,包括我在內,不會現在就考慮因為AI應用而跳到安卓那一邊去。我們甚至今年還會采購更多蘋果設備。但是這不是一個安全的信號,因為等到大家真正跳船的那一天,一切就都晚了。最好是讓大家根本就不產生任何跳船的愿望——這一點已經被打破了,所以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