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四周年,中國大學MOOC是如何堅持普惠教育愿景的
“放映網課的時候,孩子們都感覺好新鮮,還可以這樣子來體驗到一個大學的課堂。”徐天一從來沒有想過,一年前離開蘇州來到云南省臨滄市斗閣中學支教的自己,竟然有一天可以和班上的孩子們一起登上《新聞聯播》。
時間往前推移半年多,任教初中一年級的徐天一和孩子們首次接觸到被她稱為“網課”的慕課。彼時,全球最大的中文慕課平臺中國大學MOOC送給他們一份“大禮包”——四川大學《中國詩歌藝術》、華中 科技 大學《天文漫談》、山東大學《音樂導聆》等雙一流名校的精品慕課首次被帶給了山區孩子們,斗閣中學有兩個班約50名學生選修了慕課課程,開始嘗試 用 互聯網 學習的方式來學習本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開闊視野。
這是中國大學MOOC的“一起看見更大的世界”公益計劃,自2014年5月由網易公司和高教社“愛課程網”合作推出以來,致力于讓“好的大學、沒有圍墻”的中國大學MOOC已經擁有了1300萬的注冊用戶和超過6000門課程,累計選課人次超過5500萬。
推動普惠教育,受益的不僅僅是大學生
什么是慕課?新華社在專題文章中解釋道:只需一根網線,就能連通高等教育殿堂的夢想之路——慕課這一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結合的產物,正最大限度共享優質課程資源,打破傳統教育時空界限和學校圍墻,顛覆傳統大學課堂教學方式。
在中國大學MOOC的官網上有這么一句話:在這里,每一個有意愿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免費獲得更優質的高等教育。來自山東農業大學的MOOCer謝秋實說,自己大一的時候首次接觸高數,感覺有些吃力,感謝中國大學MOOC這個優秀平臺免費提供了各個高校的網課資源,讓“雙非”學校的學子也能享受優良的學習資源。
事實上,中國大學MOOC在打破學校圍墻和時空界限的同時,也打破了年齡的界限。來自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小學生王洵和來自四川省成都市85歲的安老先生,是中國大學MOOC上年齡最小和最大的學員之一,慕課為他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新窗口。
王洵學習了武漢大學《古文字學》、吉林大學《奇異的仿生學》、華東師大《人體科學》等課程,有的課程還獲得了優秀證書;中醫愛好者安老先生,在去年發現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針灸學導論》慕課課程,讓他有機會正規學習針灸知識。
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曾撰文《身處學習型社會,你會學習嗎》表示,中國是一個人才資源大國,但就質量而言還未成為人才強國。他認為,社會普遍提倡“學以致用”,但在“學以致用”之外,更應該提倡“學以致慧”,即智慧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學習根本目的。
推動普惠教育助力“學以致慧”,也正是中國大學MOOC一直以來的使命。正如《古文字學》主講老師、武漢大學副教授肖圣中得知王洵的故事后欣然寫下的寄語:“讓更多的大小朋友走進知識的殿堂,挑戰人生與學術的極限,一切皆有可能。
科技時代下,如何講好普惠教育愿景
談到為何要把中國大學MOOC定位為普惠教育平臺,網易創始人丁磊曾說:“中國最不公平就是教育資源,因此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本身就是網易教育重要使命之一。”
今年3月,首次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丁磊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基于互聯網創新可以探索教學技術的新模式。他說:“優質的教育資源肯定集中在大城市里的極少數幾個學校里。讓這些老師上課的課件、課程模式無地域的推廣,讓三線、四線、五線的小朋友不用到城市里搞學區房,也可以有同樣接受教育的機會,我覺得現在這是可行的。”
為此,丁磊在提案中建議:加快義務教育信息化改革,深化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建設,通過建設中小學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公開到互聯網上,這樣就可以讓無數中小學生受益,而不是極少數人,真正做到教育普惠。
在很多人的傳統印象中,慕課是為大學生自學準備的,但根據中國大學MOOC統計,已經有超過30萬名中小學生進行了學習,并呈現上升趨勢,一些勇于創新的中學老師還向學校的中學生引入了慕課課程。
在斗閣中學首次發布公益計劃時,中國大學MOOC產品負責人就表示,將會不斷地優化與調整該公益計劃,生產與篩選更適應山里孩子們學習的素質教育課程,創新出更好的線上線下教學方式,把“一起看見更大的世界”公益計劃長期堅持下去,覆蓋到更多的中西部學校,為教育資源普惠貢獻一份力量。
7月4日,中國大學MOOC四周年公益計劃“一起看見更大的世界2.0——用我的愛心撐起你的夢想”正式啟動,宣布將邀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名師,為山區的孩子們定制青少年版本慕課課程。一位自述從農村考入985高校的用戶留言到:“希望孩子們可以用知識戰勝一切挫折,迎接美好的未來。”
正如網易在線教育負責人蔣忠波所說,中國大學MOOC已經初步實現了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向社會、互聯網用戶和缺少資源的學校的傳播和供給,未來中國大學MOOC也將繼續秉承使命,為促進中國教育資源平等化向縱深發展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