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廚房APP盤活閑置資源,以這三家為代表!
每當結束一天工作在路邊吃著快餐時候,90后的互聯網從業者小郭,都會想念家鄉重慶的味道。直到最近幾個月,這種思念才有所緩解。得益于一個新的服務,小郭找到了隔壁小區的老鄉張大媽,于是隔三差五就通過平臺預定張大媽的拿手菜。而退休的張大媽也因此賺得外快。
服務于這兩者之間的平臺就是共享廚房模式,他們把閑賦在家并有一身好廚藝的大爺大媽和想吃的健康、可口的白領對接。簡言之就是,讓人們把自己家廚房做出的美食分享出去,作為替代快餐店一種選擇。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暫時拋開食品安全、用戶體驗、政策法規等問題,當一份路邊餐廳的簡單、方便的快餐和一份鄰居大媽在家烹飪的兩菜一湯,放在你眼前,你會如何選擇?
盤活閑置廚房資源
“顧客只需要在app上下單,就會有專門的快遞人員送上家里廚房做出的飯菜。”媽媽的菜創始人韓迪說。
韓迪告訴新浪科技,我們的核心就是盤活閑置的廚房資源,將愛好做飯的閑散人員和尋找家庭味道的食客進行資源配置,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
通常,平臺有兩個入口,分別為入駐平臺的家庭廚師和訂餐者服務。凡是有空閑時間、熱愛烹飪且樂于分享的人,都可以免費在App上開個家庭廚房;而沒時間做飯又想吃到家里菜的人,則可以通過App預訂附近家庭廚房的美食。
目前,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家企業,分別是:回家吃飯、媽媽的菜和蹭飯,實際上,看好共享廚房經濟模式的并非只有他們三家公司,韓迪告訴記者,市場還有至少7家公司在做同樣的事情。
情懷主導,生意靠后
雖然公司眾多,但是談及為何選擇這個模式的時候,三位創始人均談到“情懷”兩字。
連續創業八年的胡篤盛,上一次創業是“阿姨廚房”,一款與“蹭飯”類似模式的軟件,一年前由于模式不通導致項目停止。如今,再出發的胡篤盛,依然選擇這個行業,不僅是看好其前景,還因為他想為退休在家的大爺大媽增加一點收入。
同樣想法的還有,回家吃飯創始人唐萬里,作為這個行業中的領頭羊,前阿里巴巴員工唐萬里也在強調情懷兩個字。
“想到這個生意,是在阿里巴巴的時候,我們就有小飯桌的傳統,如今只不過是擴大化了,我們發現,很多大爺大媽并不是單純為了掙錢而已,他們中很多人都跟我說,很多菜標價都是成本,因為他們的孩子也在外打拼,只想為離家在外的人做頓好的。”
媽媽的菜 創始人韓迪是這三位創始人年齡最小,80后的他已經是第二次創業,談到初衷的時候,他表示,是一次在跟同事吃飯的時候發現的,當時還是上班族的他,跟同事一起吃午飯,然而吃來吃去就那么幾家,有一個同事就表示,如果周圍小區的阿姨能夠給他們提供午餐就好了,簡單的一句話卻讓韓迪看到了商機。
“因為我身邊有很多的朋友都是北漂,天天都是吃路邊餐館,很不健康,我完全可以把他們和大爺大媽對接。”韓迪表示。
然而,情懷兩字并不是共享廚房模式獨有,幾乎所有的共享模式,都主打情懷兩字,很多企業也輸在情懷上,對于共享經濟而言,低價仍是消費者是否買單的衡量之一。
有人測算過,在餐館吃一頓30元的午餐,其中至少8元是付給了房租、稅費等額外成本,真正用于食物的只有22元。而共享廚房是利用社會閑置資源,沒有房租、稅收,從而降低額外支出,能以較低價格提供服務。
實際上,看好共享廚房經濟模式的并非只有他們三家公司,韓迪告訴記者,市場還有至少7家公司在做同樣事情的公司。
市場與風險
雖然,這三家都是以共享廚房模式進入市場,但是其發展的方向卻有著細微的差別。
回家吃飯 目前是這三家中流量最大的,也是補貼力度最大的,注冊即送20元餐券、分享給朋友對方獲35元餐券、分享者再獲10元餐券、推薦廚房上線開店獲得高額獎勵等福利。
覆蓋區域面向整個北京城,不僅包括工作寫字樓,還包括集中居住區,廚房每天可以接最多30單,食客最晚提前兩個小時即可預訂午餐或者晚餐,不僅可以選擇上門取餐、外賣送餐還可以在選擇堂食。
媽媽的菜則主要覆蓋工作區域,主攻午餐市場,廚房每天最多可以接20單,首單可以減10遠,提前一天預訂可以減5元,食客需要至少提前半天預定,只能選擇外賣送餐。
蹭飯 是這三個公司中,市場覆蓋最少的,目前只針對望京地區,同樣也是做晚餐和午餐市場,廚房最多每天接10單,然而不同于其他家使用一次性餐具,蹭飯在望京地區均采用陶瓷飯盒。
可見,在共享經濟的補貼大戰中,共享廚房模式并沒有進行大力度的燒錢,現階段來看,其推廣方式除了基本的地推模式之外,更主要的還是依靠口口相傳。
然而,在其廚房端的問題卻層出不窮,韓迪表示,目前問題主要出現在廚房端,阿姨的配合程度、時間的穩定性和菜的口味都是其問題。
除此之外,家庭廚房在App上開店,除了要求家庭廚師持有健康證和進行簡單培訓外,其他幾乎全憑自律。與餐館進貨、銷售、庫存都有詳細記錄相比,家庭廚房從原材料采購到整個加工制作過程都缺乏監管。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也很難維護自身權益。
不過,對于廚房的食品安全,很多食客表示并不擔心,有人坦言,寧愿花多點錢,也不愿意吃街邊的地溝油,家庭廚房更加讓他有信任感。
但是,對于時間上卻成為家庭廚房的短板。“平臺通常要提前很久才可以訂餐,這對我們上班的人來說有點麻煩,而外賣平臺卻可是隨時預定,相對比更加人性化。”一名使用共享廚房的用戶表示。
同時,因為快遞是第三方平臺和廚房自送,有時候訂單多起來,就很難保證準時送達。
其實,就像拼車無法替代出租車一樣,家庭廚房O2O也不可能替代餐館,雙方會在競爭中找到各自位置,實現互補發展。
未來發展
不難看出,共享廚房模式還是一個初生的嬰兒,相對于拼車軟件和短租平臺來說,還未被資本市場開發。
對任何市場來說,短期的流量雖能代表其行業的繁榮,但談起根本,仍要用長遠的盈利模式,顯然,在短期這三家公司都不能夠給投資人回報。但各家公司也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并從不同方向開始進行嘗試。
韓迪的想法是在流量足夠多的時候,進行餐飲品牌孵化。他認為,線上有很多阿姨的手藝是很好的,在流量足夠多的時候,會形成品牌效應,在積累用戶的同時,他們可以去孵化這些廚房,創造餐飲品牌。
對于二次創業的胡篤盛來說,在共享廚房模式下,他想不到更多的盈利模式,他采用中央廚房供應半成品的方式,不僅節約了采購成本,更加節約了廚房端的時間成本,廚房端僅需充當應用廚師的角色,也擴大了廚師端的年齡范圍。
當然,這一部分違背了共享廚房的初衷,但是短期來看,胡篤盛認為盈利才是硬道理,未來他們會在盈利的基礎之上,回歸到大爺大媽做飯的模式上。
回家吃飯運營總監周統坦言,目前他們沒有過多的考慮盈利模式,前期他們會專注于積累用戶上,當流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上的時候,他們會考慮商業模式的問題。
就目前來看,共同營造市場、培養用戶習慣是三家企業的所需要共同努力的事情,而后的商業模式是否成立都有待于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