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包到共創:百度智能云的大模型生態革命
作者丨趙之齊
編輯丨胡敏
2025年初,汪中幫客戶落地模型時,在“18個辦事事項僅用一個智能體入口接入”的需求中,再次摸到了平臺能力的邊界。
汪中是眾數信息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彼時公司正和百度智能云合作,交付這個公共服務智能體產品。但千帆應用開發平臺能提供的節點數量只有100個,遠不能滿足用戶要求。無奈之下,他找到百度,反映希望擴大節點邊界。
已不是第一次做大廠伙伴的汪中,做好了這次需求會石沉大海的心理準備:“跟大廠合作條件多、很復雜,他們的產品迭代都有自己的計劃周期,有些部門能力也重疊,我們經常不知道該去找誰,有時真的好累”。
出乎他意料的是,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千帆平臺就完成了節點數量的迭代。
這樣快速響應伙伴需求、與伙伴共建產品,是百度智能云在大模型時代下,與伙伴合作升級的一種決心體現,也是其對大模型時代生態合作新局面的應對策略:
邁入2025年,大模型的ToB落地已成為行業焦點。與云計算產品相比,模型落地追求與專業領域深度結合,批量復制交付更為困難,大廠難以孤軍奮戰,需要借助行業伙伴的力量滲入細分行業。
在剛剛過去的生態大會上,百度智能云便發布其2.0生態政策,強調與伙伴產品共創、市場共拓及服務共享。伙伴不再只是大廠的“分包商”,可以從商機建構的第一步,便深度參與。
但云計算時代的生態經驗,讓許多伙伴對與大廠的合作心有余悸。深諳于此,百度智能云決心用大模型講平等合作的故事,重塑伙伴與大廠合作的安全感。
這一次,百度智能云拿出了什么誠意?
大模型時代,生態伙伴不能只是分包商
大廠生態之難做,已非一朝一夕。
過去,帶來大客戶商機的同時, 大廠留給伙伴的,往往是極不平等的地位:伙伴常淪為分包商,到了項目的詢價環節才加入,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面對分配過來的項目,只有回答“做”和“不做”的權利。
在總集時代里,大廠前期的大包大攬,還會導致項目爛尾風險高企,伙伴一通忙活卻還可能成為爛尾“背鍋俠”,最終顆粒無收。
而伙伴的這種結局,源于此前國內大廠做生態時, 常缺乏完整且一以貫之的生態理念 。有大廠只把伙伴化作銷售,成為自己賺錢的工具;有的只是搞“人頭模式”,讓伙伴直接變為供應商。“雙贏”不在大廠的生態詞典里,加上內部高層的變動,讓生態政策也動蕩頻繁,多番折騰下的伙伴,傷痕累累。
并且,在傳統云計算時代,大廠看重傳統領域里的頭部資源廠商,當時更受青睞的合作模式是:雙方作為利益共同體,建立項目里利益交換的機制。
然而,大模型的出現,讓舊有生態模式已顯得“不合時宜”。
不同于云計算時代以標品為核心,模型在ToB側的落地,牽扯到具體行業場景,需要大量時間定制調優。傳統大資源廠商的響應速度難以跟上,相比之下, 大廠更需要的,是有創新能力的“小蜜蜂類”伙伴——具備行業洞察、能快速挖掘客戶需求并推動應用落地。
大廠需要伙伴,伙伴也需要大廠加持。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Create 2025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分享到:僅在2024年Q4,就有49個新的大模型騰空出世,2025年Q1則達到55個——在日新月異的大模型爆發時代里,如何事半功倍地快速開發新的應用,是開發者們共同的焦慮。
同時, 目前大模型業務的主要客群是頭部客戶,創業公司憑借自身資質難以拿下,大廠的背書顯得更加關鍵 。對這一變化有靈敏嗅覺的百度智能云,早已開始新的布局。
根據百度智能云最新發布的數據,在百度千帆大模型平臺上,伙伴們已經累計完成4.8萬個模型精調,開發了100萬個千帆應用。且在去年,百度智能云和合作伙伴聯合拓展的商機,增速已達到300%,覆蓋全國80%的城市。其中,70%的頭部客戶項目是和伙伴聯合服務完成的,百度智能云副總裁、渠道生態部總經理尹英利期待,2025年,和伙伴聯合交付的比例可以達到100%。
這些成果背后,是百度智能云生態政策的變革。2023年底便成為百度生態伙伴的眾數信科,對此深有體會:不同于和其他大廠合作時要等到一切板上釘釘時再加入,現在,眾數信科能在商機初起時,就加入參與客戶調研、場景設計、產品方案設計等各個環節;并且,他們還在與百度洽談,將兩方的產品優勢能力結合,共同銷售給用戶。
百度智能云副總裁、渠道生態部總經理尹英利
那么,在大模型生態中,伙伴承擔什么角色?尹英利給出的答案是:“一起打通從模型開發到應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在他看來,2025年是應用規模化落地的一年,“所有伙伴都要在應用領域做創新突破”。也因此,百度智能云生態里,伙伴的角色更加靈活自由。
一方面,伙伴自身的算法和行業know-how,可以與百度智能云的AI能力對接,共建產品;另一方面, 各自在產品、銷售或交付等不同領域有所擅長的伙伴,互相之間也能自由合作,“在這一生態中,沒有傳統的甲乙方上下游,每位伙伴都是價值鏈上的關鍵樞紐”。
而本次生態大會上,百度智能云也宣布正式啟動“大模型行業合伙人”計劃。尹英利介紹道,百度智能云將在此投入十億大模型項目商機共享,1000萬大模型市場推廣基金,100萬人次大模型人才培訓,和3億在途大模型交付項目支持。
2024年上半年,上海數喆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開啟了與百度智能云的合作,算是早期融入到百度大模型發展生態紅利的企業。其面向應急管理局開發的居安應急大模型,便是在文心大模型基礎上,利用千帆應用開發平臺,搭建起的垂類大模型應用。
而眾數信科在2024年和百度的合作中,已有超過500萬的客情合同。公司現在和百度聯合打單的范圍,主要在區域銷售線上,“互相帶貨”,是汪中對公司與百度智能云合作模式的一種概括。他向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列舉了公司四個頭部客戶,其中有兩個是百度帶給他的、兩個是他帶給百度的。
重塑生態,百度誠意何在?
大模型時代,各家應用開發平臺如雨后春筍,大廠們技術平臺能力上不相上下。在這之中,百度智能云靠什么吸引伙伴的目光?
誠意,是多位伙伴口中的高頻詞匯。
首先, 在業務布局上,不同于有的大廠將生態歸于業務之下,百度智能云內部,生態被歸為獨立業務。 這是百度對生態業務的重視,也為伙伴與大廠內部產研互動搭建了重要橋梁。
眾數信科在以往與其他大廠合作的經歷中,也曾提及拓寬平臺能力的需求,當時得到的回復是拒絕:“他們內部的機制流程沒打通,交付歸交付、平臺歸平臺”,路徑上就已難以實現。
內部壁壘重重之外,當時合作的大廠也缺少對外統一接口人,伙伴需要自己摸索找什么部門解決問題。對于只身闖入大廠產研迷宮這件事,伙伴并沒有很強的驅動力。
這一點上,百度智能云的生態對接就較為完善: 伙伴提出需求后,百度智能云的生態便會內部拉通,找到解決問題的人對接。 而一個月就給出響應的先例,也讓伙伴信心大增,畢竟“事事有回應”,是此前很難能從大廠身上獲取的安心感。
此外,百度本身在技術平臺和生態上的強力支撐,也是伙伴深耕模型領域的靠山。
本次Create大會上,百度點亮了三萬卡集群,進一步為伙伴和客戶們降低了算力成本。
同時,百舸和千帆的性能也進一步迭代。百舸GPU算力平臺已經幫助千帆公有云服務實現20倍推理吞吐提升、50%以上的推理速度提升,這些能力現在起也將開放給伙伴。而千帆應用開發平臺,也已率先實現了MCP協議的全生態兼容,開發者能在千帆上開發自給的MCP組件,并發布到百度搜索、企業業務系統、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對外提供服務。
眾數信科與百度智能云合作打造的海洋工程大模型平臺,目前已應用于廈門白海豚保護
“應用和算力,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確定性紅利,也是我們和伙伴共同的機會”,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在會上講到。
在大模型時代,平臺底座的支持,對伙伴的利好不只是產品開發。 在大模型B端項目交付上,傳統只懂業務和商務的銷售或許已不夠用:你成為銷售前,首先得是AI專家 ,否則在現場服務及客戶規劃時,難以說服公司信息口一把手。強大的平臺技術底座,才能助力企業把更多產研人才從底層基座的重復建設上解放,推動至產品變現環節。
不過,比起其他早期在公有云上已有頗深客戶積累的大廠,百度在商機的獲取上需要更多借助大模型的差異化競爭。對于有的伙伴而言,彌補此項短板的解法是,與百度智能云一起建設“線下根據地”——
數喆數據與百度智能云一起,在全國多地共建和運營大模型基地,都已有簽約落地的項目。數喆數據參與基地運營,包括AI產品售賣、相關人才培訓認證服務、大模型語料訓練、協助企業建設數字大腦和數據標注業務等,以大模型基地為根據地,輻射到更多政府、企業和個人。
“今年應該是破局的一年”,收獲感和價值感倍增的同時,數喆數據副總裁張國麒也信心滿滿。
大模型時代的生態合作,和云計算時代已大相徑庭。大廠需要新型伙伴,誠意滿滿的百度智能云,已蓄勢待發。
作者長期關注國內云廠商動態,包括其智算、AI等相關領域發展,歡迎添加 Ericazhao23 交流討論。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