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銷售相關費用全線下調,公募基金費率再改革
業內翹首以盼的公募費率改革“三部曲”終于迎來最終篇章。
9月5日,證監會對《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進行了修訂,并更名為《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 (以下簡稱《規定》) ,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于2009年12月發布實施,2013年6月進行了第一次修訂。此次更名是時隔12年再次修訂。
《規定》共六章28條,主要內容包括 合理調降公募基金認購費、申購費、銷售服務費率水平,降低投資者成本等。
證監會表示,以近三年平均數據測算,第三階段基金銷售費用改革將整體降費約300億元,降幅約為34%。
基金銷售相關費用全線下調
《規定》將基金的認購、申購、贖回和銷售服務費等相關費用進行了全面下調。具體來看, 將股票型基金的認購費率、申購費率上限由1.2%、1.5%,調降至0.8% ;將混合型基金的認購費率、申購費率上限由1.2%、1.5%,調降至0.5%;將債券型基金的認購費率、申購費率上限由0.6%、0.8%,調降至0.3%。
將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銷售服務費率上限由0.6%/年,調降至0.4%/年;將指數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銷售服務費率上限由0.4%/年,調降至0.2%/年;將貨幣市場基金的銷售服務費率上限由0.25%,調降至0.15%/年。
此外,為了約束短期行為,《規定》還優化了贖回費制度安排。將現行“贖回費部分歸基金資產所有,部分歸基金銷售機構所有”的制度安排,優化為 “贖回費全部歸基金財產所有” ,引導基金銷售機構通過提供持續性服務,由賺取“流量”收入向賺取“保有”收入轉變。
《規定》還明確,除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ETF) 、同業存單基金、貨幣市場基金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基金除外,各類基金及其份額均按相同標準收取贖回費,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基金銷售服務費收入合計152.16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134.12億元增長13.44%。
從基金分類來看,貨幣基金共收取116.16億元銷售服務費,在全部銷售費用中的占比達到76.34%。混合型和債券型基金的銷售服務費分別為13.38億元、12.56億元,股票型基金為7.28億元;商品型、QDII基金上半年銷售服務費均超過1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181.11%、87.43%。
以近三年平均數據測算, 第三階段基金銷售費用改革將整體降費約300億元,降幅約為34%。
客戶維護費的50%上限不變
對于目前實行的“客戶維護費不超過管理費50%上限”,《規定》提到,對于向個人投資者銷售基金形成的保有量,繼續維持客戶維護費占管理費比例不超過50%的上限, 鼓勵基金銷售機構持續做好個人投資者服務,以切切實實地獲得感贏得個人投資者信任。
另外,對權益類基金和非權益類基金的客戶維護費進行了區分。對于向機構投資者銷售權益類基金形成的保有量,繼續維持客戶維護費占管理費比例不超過30%的上限,對于向機構投資者銷售債券型基金、貨幣基金形成的保有量,將客戶維護費占管理費的比例上限由30%調降至15%,鼓勵基金銷售機構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
此外,《規定》還明確,基金銷售機構同時開展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的,應當堅持投資者利益優先、最優價格執行原則,對投資顧問業務形成的保有量,不得收取客戶維護費,切實防范利益沖突。
行業直銷服務平臺將上線
為了發展壯大直銷渠道,《規定》提到,中國證監會指導中國結算搭建公募基金行業機構投資者直銷服務平臺 (FISP平臺) ,通過制定統一業務標準、對接多元主體、匯集行業直銷力量,為各類機構投資者投資公募基金提供了集中式、標準化、自動化的“一站式”全流程數據信息交互服務,有效解決了公募基金行業傳統直銷業務運營成本高、效率低、風險大等問題,有利于提高行業直銷業務服務水平。
后續,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將接入直銷服務平臺,并按照中國結算相關業務規則及技術規范要求,開展基金直銷業務;機構投資者可以接入直銷服務平臺,開展基金投資。?
2023年7月,中國證監會圍繞投資者關心、關切的問題,制定印發《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提出 按照“基金管理人-證券公司-基金銷售機構”的實施路徑分階段推進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 ,逐步降低公募基金綜合投資成本。
第一階段,主要降低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產品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由1.5%、0.25%統一下調至1.2%、0.2%以下,每年為投資者讓利約140億元。
第二階段,主要調降基金股票交易傭金費率,降低基金管理人證券交易傭金分配比例上限,被動股票型基金產品交易傭金費率不得超過0.26‰,其他類型則不得超過0.52‰,每年為投資者讓利約68億元。
此次第三階段銷售費率下調,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吳飛表示,公募基金費率改革,不僅進一步推動費率水平持續下調,還規范市場、正本清源。在目前投資熱潮下,降費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權益類基金發展,而增加長期獲利的可能性也許才是提升客戶獲得感的更有效途徑。
一家頭部基金的資深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一是 基金業務的相對優勢在短期內或有所降低。 隨著基金代銷收入降低,保險、理財、私募等業務的性價比在短期內可能提升,從而改變銷售渠道對基金業務的重視程度。但在金融降費的大背景下,其他業務也會逐步降費,長期來看各類業務的降費影響將會拉平。
二是 銷售渠道會更加重視基金保有,更關注留存率指標 。三是對渠道自身銷售團隊、基金公司銷售團隊的專業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客戶可能會因為交易成本的降低而提升交易頻率。
富國基金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通過優化認 (申) 購費、贖回費、銷售服務費等環節收費結構,合理調降費率水平,投資者將直接感受到投資成本的“減法”。這不僅是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更是引導市場各方從“規模導向”向“回報導向”轉變的關鍵。
針對基金產品認購費、申購費和銷售服務費下調,接受采訪的基金公司普遍表示,公司將積極響應監管號召,調整產品費率體系,合理降低認購費、申購費及銷售服務費。對于自有平臺,主動實施交易費率打折,或推出低費率份額,降低投資者的交易成本。堅持服務導向,提升自有平臺客戶運營能力,打造一站式投資平臺,提升用戶體驗。
“《規定》是《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落地舉措之一,可以 督促銷售機構牢固樹立以投資者最佳利益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實現從重規模向重投資者回報轉型。 ”騰安基金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規定》堅持“以投資者為本”,切實讓利于民,在費種的設置上充分鼓勵權益基金發展,引導銷售機構提高自身服務能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界面新聞 ,作者:杜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