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云集微店獲2.28億人民幣A輪融資,社會化電商平臺新趨勢?
今日36氪獲悉,社交電商平臺云集微店完成了由凱欣資本領投、鐘鼎創投跟投的2.28億人民幣A輪融資。此外,泰合資本將擔任云集微店的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用于供應鏈的優化、系統的產品迭代以及內部團隊的強化建設。
云集微店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社交電商零售購物平臺。創始人肖尚略告訴36氪,在共享經濟時代,需求和生產要素形成了新的協作方式。一般的做法如出行領域的滴滴,是由平臺提供流量,車主提供生產要素。但在零售電商領域,流量太貴了。考慮到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互動的媒體,云集想要反過來整合生產要素,開放給擁有精準流量的人。
關于社會化電商平臺,有一種模式解讀是C2C2B2C。第一個C是帶有社交流量的分享者,第二個C是該分享者引導的消費者,B則是云集這樣的平臺,在前面C2C達成交易之后,負責后續接單就可以了。平臺只對接最后一個C,即第二個C中實現交易的部分消費者。
相較傳統的社交電商平臺如蘑菇街、美麗說等,云集的區別在于兩點:一是弱化了第一個C對第二個C的主導性,人人都可分享;二是對產品加強了可控性。平臺上銷售的產品,從采購、倉儲、物流配送到售后客服,整個過程都由云集平臺統一把控,店主只負責分享營銷環節。
社交電商當然不局限于微信。但微信朋友圈具有龐大的流量和碎片化時間占有優勢,又有基于熟人關系的信任基礎和口碑式傳染,微商的想象空間其實很大。
傳統微商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層層代理制度。產品要從總代到一級代理再到二級代理,最后才能到達終端客戶。對于上一級代理而言,只需發展下家就可以不斷出貨賺錢,也不用考慮產品質量和售后等問題。這種代理模式實質上是倉庫轉移,層層剝削。金字塔頂端的代理賺到了錢,底層代理卻利潤微薄,壓貨現象嚴重。微商初期由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沒有科學的營銷方式,再加上受利益驅動,暴力刷屏、洗腦式曬富、發展下級等,整個微商生態呈現出一種病態。
云集面臨的最大爭議在于,其商業模式與傳統微商有什么區別呢?肖尚略介紹,云集微店沒有所謂的代理制度,店主推薦新人開店只有三個月平臺的免費使用權以及40元代金券的獎勵。云集發展店主的方式除了瞄準線上代購的群體、個人電商等,也在線下成立針對商場、商業街等渠道的地推團隊。
但對于一個店主來說,就算賣的產品客單價高、利潤高、回頭客多,在封閉的社交環中,流量總是有限的。店主們真能賺到錢嗎?
對此,肖尚略解釋,云集平臺上的店主分兩種,一種是自帶社交流量的人,她們對自身定位清晰,就是專職做社交零售。而且營銷渠道不局限于微信,還有微博、豆瓣等各種社交平臺。這類店主在個人網站上聚集了一批具有相同審美和價值觀的粉絲,從這個層面來說,這就是一個對細分人群的精準營銷。
第二類店主是絕大多數社交流量有限的人。在社交網絡個人影響力有限的情況下,云集對于這類人而言只是一種為自己和身邊人省錢的方式。肖尚略表示,截止目前云集微店上將近有80萬付費會員,其中90%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這也體現了云集微店區別于網紅電商的理念,即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自帶流量,無論大小,云集要把這種流量商業化。但肖尚略表示,云集計劃深耕供應鏈讓第一類店主占比提升。
平臺雖然有培訓機制,但這只能是一種錦上添花的做法,云集對店主們的運營情況并不負責。根據云集團隊給的信息,云集微店的店主們銷售業績差異化很大。專職型每月能賺三五萬,而分享型的只有幾百塊。從2015年5月上線至今,平臺訂單量超過1000萬單,商品銷售加店主禮包的營業額累計20億,毛利為18%。目前月下單客戶300萬,月銷售額達3億,今年已經實現盈利。
云集統一向全球供應商采購貨源,目前平臺上有護膚美妝、食品保健、母嬰家居等六種品類,共計1萬多個SKU。倉儲物流方面則與亞馬遜、順豐、心怡科技物流合作,倉庫共6個,位于北京、昆山、廣州、杭州(2個)、香港,存儲面積5萬平,日處理包裹能力超30萬個。
團隊方面,云集目前共有300人,本部在杭州,負責產品、物流、售后等;深圳有60人,主要負責研發。創始人兼CEO肖尚略2003年曾創建了小也香水,畢業于中歐商學院;COO楊軍曾任職卜蜂蓮花CMO,畢業于復旦大學暨美國麻省理工國際工商管理碩士;副總經理張鐵成畢業于浙江大學,曾就職于通用電氣、阿里巴巴;研發負責人郝煥畢業于南昌大學,曾就職于騰訊、甲骨文(oracle)、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