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撤資,阿里滴滴聯手投出一個IPO
來源:直通IPO 作者:邵延港
“車來了”,終于要上市了。
近日,中國公交領域領先的時序數據智能服務提供商元光科技,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元光科技分別于去年5月31日和12月31日遞交了兩次上市申請,并在今年1月7日,獲得證監會發的境外上市備案通知書,擬發行不超過2858.44萬股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元光科技創立于2010年,是中國最早一批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其營運的“車來了”移動APP,運用大數據分析提供實時、準確的公交車到達信息。
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截至2024年12月31日,車來了是中國城市覆蓋率最大的實時公交信息平臺,覆蓋274個城市,特別是在三線城市及低線城市擁有份額優勢。
但對于一家時序數據智能服務商來說,元光科技卻依舊沒有擺脫靠廣告過活的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元光科技曾在2013年獲得雷軍的天使輪融資,但在IPO前夕,雷軍的順為資本卻清倉了所持有的元光科技股份。如今,滴滴成為元光科技的最大機構投資方。
作為賽道明星廠商,元光科技也曾風光無限,但如今“車來了”周圍早已是強敵環伺。在IPO的最后時刻,缺席的不僅是雷軍,還有創始人邵凌霜。
天使投資人和創始人缺席的IPO
“車來了”是一位北大博士在武漢的創業項目。
在北大讀書時,邵凌霜出門基本都是坐公交,但他卻不想在寒冷的冬天茫然地等待不知何時能到的公交車。
2010年,邵凌霜從北大博士畢業,便帶著技術團隊著手開發“車來了”。創業的第一筆融資,便得到了雷軍的青睞。
據悉,在尋找融資時,邵凌霜給雷軍發郵件,雷軍在收到郵件的幾天后,就派夫人到武漢實地測試。雙方見面后,只用半小時就確定了投資意向。2013年,元光科技完成種子輪融資,來自順為資本、武漢光谷創投和真格基金。
有了第一筆融資后,“車來了”加速落地。2013年9月,車來了APP正式發布,2015年注冊用戶突破1000萬,2018年注冊用戶突破1億,截至2023年12月31日,車來了App用戶數超過2.63億,2023年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約2530萬。
在移動互聯網“流量為王”的時代,車來了無疑成為市場上耀眼的項目之一。
名聲打響后,車來了很快被資本“圍剿”。在2014年至2015年的A輪融資中,元光科技獲得阿里巴巴超2000萬元和飛馬旅450萬元的資金押注。在B輪融資中,邵凌霜選擇了美元基金,CBC資本和阿里創投分別投資450萬美元和150萬美元。2016年,元光科技又完成B1輪融資,滴滴斥資1880萬美元入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B1輪融資中,順為資本開始減持,向滴滴轉讓了部分股份,轉讓價格為566.85萬美元;同時也向Honghe Venture轉讓了價值20.68萬美元的股份。
在順為資本減持的同時,創始人邵凌霜也出事了。
如今元光科技的管理層中,也已經看不到邵凌霜的身影。而邵凌霜的離開,是因為7年前的一場市場競爭案。
招股書顯示,據當時判決書,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時任元光公司法定代表人邵凌霜和技術總監陳昴為了提高元光公司開發的智能公交APP“車來了”在中國市場的用戶量及信息查詢的準確度,保證公司更好的經營,由邵凌霜授意陳昴,指使公司員工劉江紅、劉坤朋、張翔利用網絡爬蟲軟件獲取谷米公司服務器中的實時數據,日均300萬至400萬條。
因為該案件,法院判決元光科技向谷米公司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50萬元。該案件之后,邵凌霜便辭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及董事職位及本集團所有主要實體的首席執行官及董事職務。
如今,公司董事長及CEO是2014年加入公司的北大計算機出身的孫熙,持股比例為8.71%。邵凌霜在元光科技的持股比例僅為4.46%,并且將投票權交給了孫熙。
在元光科技遞交招股書的前一個月,即在2024年5月,順為資本將剩余的股份轉讓給Garaitz Capital,價格為172.19萬美元,至此,順為資本不再持有元光科技股份。同時,在IPO前,滴滴持有元光科技18.11%的股份;阿里持有元光科技10.46%的股份;CBC資本持股10.51%。
據了解,雷軍通過順為資本為元光科技投資了120萬元人民幣,而順為資本股權轉讓的總對價超7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超過5000萬元。對于雷軍來說,這也是一筆收益不菲的投資。
但對于創始人和天使投資人來說,IPO的缺席,不免令人感到意外。
廣告收入占比98%的“智能時序數據第一股”
自推出至今,元光科技的業務模式始終是移動互聯網的風格。
在業績方面,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元光科技的收入分別為1.35億元、1.75億元及2.06億元;毛利分別為0.99億元、1.33億元及1.57億元,對應的毛利率分別為73.0%、76.3%及76.4%;同期,元光科技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980萬元、4650萬元及5420萬元,相應年份的經調整凈利潤率(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分別為7.2%、26.6%及26.3%。
來源:招股書
按產品類別劃分,元光科技將其產品路線稱為“時間+X”,其中時間代表捕捉事件發生時間的時間序列數據中的時間戳,而X代表關鍵模型指針?!皶r間+位置”,即車來了APP;“時間+價格”及“時間+設備狀態”,就是元光科技自2022年下半年新推出兩條新產品線,電力價格預測和共享電單車超載預測。
而“時間+位置”技術代表的車來了,也是元光科技收入的主要場景。
但按收入模式來看,元光科技大部分的收入來自于移動廣告服務,其余部分的收入則來自數據技術服務。主要是因為 “車來了”APP已經培養了龐大用戶群,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累計用戶數約為2.98億名。其廣泛的受眾覆蓋,也為移動廣告收入奠定堅實的基礎。
來源: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元光科技移動廣告服務收入分別為1.15億元、1.68億元及2.02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85.2%、96.2%及98.0%。
廣告之外,元光科技為企業及政府提供數據分析產品及服務,實現準確預測及支持智慧決策。該業務主要通過交付定制公共交通信息包提供數據驅動的服務,及信息技術解決方案,包括讓交通機構訪問及使用公共交通分析平臺;及針對其他行業的若干交通機構及公司具體需求提供定制的其他數據相關服務。
招股書顯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元光科技來自數據技術服務的收入分別為2009.5萬元、655.7萬元及408.8萬元,分別占總收入的14.8%、3.8%及2.0%。該業務呈現逐漸下降的模式。
元光科技憑借“車來了”,在中國公交行業時間序列數據的應用得到市場的認可。2024年,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按收入計,元光科技在中國公交信息服務提供商中排名第三。但業務單一的問題,還需要元光科技利用技術手段去開發新產品來解決。
元光科技想要將技術產品化,需要深入的行業研究,并且要將技術應用到產品設計中。招股書顯示,元光科技利用AI模型構建平臺上的通用框架、系統和工具,創造了三個行業特定的AI模型庫。在公交車之外,元光科技目前正為電力市場交易商試用一種分析工具的原型以及開發監控工具識別電動單車超載事件以確保使用合規。
來源:披露易官網
此外,元光科技還與最近通過港交所聆訊的人身險中介服務商手回集團展開合作。據悉,手回集團與 “車來了”APP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廣告資源整合、保險場景開發及生態協同發展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覆蓋全國450余城鎮的“出行+保險”服務生態體系,開創跨界資源聯動的創新商業模式。
如今,元光科技即將登陸港股市場,這家創立了15年的公司,在創始人和天使投資人缺席的情況下,能在資本市場收獲怎樣的成果呢?
